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羲之家訓的傳續:敬宗睦族,積善餘慶

王羲之家訓的傳續:敬宗睦族,積善餘慶

浙江嵊州金庭,是書聖王羲之辭去會稽內史後歸隱的地方。王羲之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門前的幾棵千年古松,印記歷史的滄桑。庭院里的書聖殿,塑有王羲之夫婦及子女的雕像。在右軍祠,一對楹聯映入眼帘「敬宗睦族福延子孫,積善餘慶澤被鄉里」,詮釋了書聖王羲之的家訓家風。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不堪忍受官場傾軋,棄官隱退,遍游東南,縱情于山水之間,最後攜妻帶子來到剡縣(今嵊州)剡溪之畔,建宅躬耕,過起了田園生活。王羲之晚年在此生活了七年,期間他常與好友許詢、支遁等當時名士相聚交談,寫字作畫,賦詩飲酒,修書教子,直至昇平五年(361年)謝世。

王羲之所居之宅,後由其五世孫舍為道觀,齊高帝賜名「金庭觀」。沿金庭觀右側古道而上,便是「晉王右軍墓」,墓碑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立的。

當來到王羲之故居所在的華堂村時,遠遠就能看到兩座「晉聖遺風」和「進士」青石牌坊。村口有一組栩栩如生的雕塑,王羲之指點一群孩子學書,其身後的牆上刻有「風清氣正」四個大字。往裡拐是「王羲之家訓綜合館」,由明代的白雲祠改建而成,古韻中帶有現代氣息。據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相傳王羲之與好友許詢結伴去奉化採藥,夜宿小客棧,遇見一家兩兄弟因爭奪財產而鬥毆,弟弟打死了哥哥。王羲之頗為憂心地對許詢說:「此二子殘忍如此,不知你我後輩如何?」回家後,王羲之將所見情景告訴兒子,並寫下了「敦、厚、退、讓」四字,命兒子們臨摹,要求按這四個字的含義為人,並立為家訓。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根據世代相傳的先祖教誨和治家格言,王氏後人將本家家訓提煉概括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執事有恪,厥功為懋。敦厚退讓,積善餘慶」,並鄭重寫入《金庭王氏族譜》。

浙江紹興嵊州市金庭鎮金庭觀,王羲之晚年隱居處

王羲之創立家規家訓,嚴於治家,形成的家風深深影響著後代。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初來金庭時,六子王操之十六歲,七子王獻之十一歲,他們都在金庭讀書成才。操之生性敦厚,樂善行孝,服侍老父甚勤,至老父謝世後才出山入仕,歷任侍中、尚書、豫章太守,後回金庭老家,繼承父業,研習書法,史稱其「工草隸」,死後亦葬於金庭。

金庭王氏後人繼承祖訓禮儀,在金庭雪溪江出口處築雪溪亭,用以迎送客人。考取舉人、進士,宴飲迎送,也都在此處。凡王氏族人為官回鄉省親的,不論官職大小,都要在此脫袍卸靴,著便服回家,與村民同等,遵家訓行孝道。假滿赴任,在此換官服離家上任,記住民情,清正為官,為民造福,故稱「著衣亭」。華堂村附近,還曾建有「悔過亭」。王氏家族若有人犯錯,即將劣跡張佈於亭,限時改正,改正後方可揭去。

金庭王氏家訓家風,滋養著越鄉大地。為傳承書聖遺風,弘揚優良家訓文化,每年陽春三月,在金庭都會舉辦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法愛好者,懷著對書聖的敬慕之情,在此揮毫潑墨,交流書藝。而在王羲之家訓綜合館,觀眾除了領略書聖的家風家訓,還能看到一同展出的當地其他姓氏家族的五百條優秀家訓家規。家訓館倡議「以德立家、以儉持家、以情暖家、以廉興家」,並進一步以上述王氏二十四字家訓為基礎,注入當代文明理念,圍繞「和、孝、規、學、義、善」六字,歸納出「國治家治,上下和諧;孝敬長輩,互敬互愛;遵紀守規,處事得體;樹立榜樣,學做真人;品行忠厚,講究禮讓;多做善事,造福後代」四十八字,以此作為華堂村的村規民約。

華堂村「書聖」牌坊

蘭亭一序名傳千古,金庭家訓福延百世。書聖家風家訓,彰顯聖賢情懷,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被世代傳頌。當今弘揚道德風尚,正需要從優秀傳統家風家訓中吸取營養。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萬興坤),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春節讀書正當時:少點煙酒,多些書香
中國紅,中國人的底色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