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家給出了聖人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你做到了那個階層

儒家給出了聖人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你做到了那個階層

《禮記·曲禮》歷述人生的歷程,從「人生十年日幼」開始,直到「八十九十日耄」「百年日期」而止,可見人生在世最長難以超過百歲光陰。

現代人拜生活條件較以往優裕、醫療保健較以往先進之賜,享年超過百歲者日益增多。儘管年壽已較前延長許多,但終究免不了死亡腐朽,因此自古至今即有各種追求不朽的說法出現:或以為人死之後,只要處置得宜則可以復活;或以為肉體雖死,但靈魂可以長存;或以為依賴服食丹藥,則可以長生不老或以為藉助信仰,可以永生於另一世界-…說法雖多,但是已經證明並不可信,如復活、長生不老、靈魂長存、永生於另一世界等。

有別於上述諸多追求不朽的說法,還有一種可以驗證,為眾所信從者,此即春秋時代穆叔(叔孫豹)所提出的「三不朽」說。據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當時孔子年僅3歲)春,魯國上卿穆叔出使晉國,前來迎接的晉國執政大臣范宣子(士勻)問他說,古人所言死而不朽所指為何?穆叔還未回答,范宣子即趁機誇耀他的家世顯赫,從唐堯以來一直到春秋時代,皆位居要職,掌握權勢,認為這就是死而不朽。穆叔回答道,這乃是世祿而非不朽,並說以其所聞,「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 」,才是真正的不朽。

《國語 ·晉語八》也有類似的記載,所謂 「三不朽」之說即據此而出。

中國人三不朽在當代,不在往生

錢穆說:中國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後之靈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後,依然留存在此社會、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現世與人群。

所謂不朽,並非意謂在任何時空下皆能不朽,亦即不朽仍有時空的局限,這當然與其所立之德、功、言產生的影響多寡有密切的關聯。影響愈大,則不朽的時間愈久,空間也愈廣,反之亦然。

舉例而言,蔣夢麟曾分別以李冰與李宜之為例說秦李冰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二千數百年來,為全國最豐收之區,民至今祠之。這是不朽。……近人李宜之,以一生的精力,在陝西修築涇渭渠。他死後老百姓修了李公祠紀念他兩人的遺惠為時不同,或已長達兩千多年,或尚不及百年;地區也不同,或為成都平原,或為關中地區;但其所行所為皆出於造福人群的仁者之心。

孔子說:「仁遠乎我?我欲仁,斯仁至矣!」說明仁道為我心所固有之理,只要有心求之,自能獲得。孟子也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凡此皆可見仁愛惻隱之心,乃是我們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天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只要能善加擴充,或許影響有深淺遠近之分,然就其本質而言,則毫無軒輊。

王陽明曾以黃金的成色與分兩譬喻道: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鉛銅之雜也。……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成色乃就性質而言,分兩則就數量而言,所謂「在足色而不在分兩」,闡明其所重系在質而不在量,如此則可以鼓勵眾人在其才學能力可及的範圍內盡心而為,以求不朽。可以看出儒家的三不朽不僅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也正是這種人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精神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去奮發圖強以得不朽之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名狂客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後周邊國家是如何對待明朝移民的?朝鮮拒絕,日本接納

TAG:無名狂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