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矯治問題少年,學校並非一無可為

矯治問題少年,學校並非一無可為

燕趙都市報 范軍

被寄予「矯治者」社會期望的同時,中國的工讀學校數量在半個世紀以來縮水過半。記者探訪這一特殊「生態圈」時發現,目前工讀學校面臨招生難、教師待遇低、政策不完善等多重困境,有的工讀學校甚至已經幾年未招到一名學生。(2月12日《新京報》)

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12歲男孩吳某因不滿母親管教嚴格,持刀將母親殺害。因吳某未滿14周歲,隨後被釋放,其親屬表示想把他送回原校繼續接受教育,遭到了其他家長的堅決反對,此事引發網路熱議。《刑法》第17條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可見學校並沒有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挽救的法定義務。

然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矯治體系還存在諸多短板,一方面過於強調「慎刑」,立場相對寬厚,一方面在專門教育上存在經費投入不足、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教育挽救效果不明顯等欠缺。這使得地方司法部門在將犯罪的未成年人送專門學校時,往往表現出相當謹慎的態度,也使部分家長或親屬對專門教育產生不信任。

一部分家長或親屬希望孩子回原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一方面是因為工讀教育不景氣,一方面是因為看重原校的人際環境更利於孩子恢復生活常態,避免孩子在工讀學校滋生被社會排斥、隔離、拋棄的心理。其實孩子回原校接受教育並非不可行,一些國家的青少年犯罪懲治體系中就有「保護觀察」,不剝奪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但要求其遵守法律、按時上學、定期會見保護觀察員、在社區範圍內活動、夜間在指定的時間段內不得外出等。在我國,出於防止道德風險的考慮,「保護觀察」直接被忽略,而改為家庭管教或專門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家庭教育失范或失敗的結果,這正是「家庭管教」引發尖銳批評的地方。近幾年,雖然降低刑責年齡的呼聲沒有得到立法機關的認可,但送專門學校已經開始常態化,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矯治體系也在不斷完善。

既然是體系,就應該凝聚和應用一切有利因素形成教育合力,使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鍛造,比如軍事化管理、司法救助、心理輔導、文化教育,當然也不能缺少「熟人環境」的感化。熟人環境的感化就是充分利用其以前構建的人際關係,給予其情感和心靈上的慰藉。未成年人往往對舊環境有著一種特別的依戀,也特別珍惜曾經的同伴情誼,在被專門教育「隔離」後,強烈的懷舊情緒很容易引起情感饑渴。如果連從前的同伴都與他劃清界限了,無疑又是一種心靈傷害,這顯然對其直面自身錯誤、重拾生活信心極為不利。

所以,在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被送專門學校後,當地政府應充分利用好學校教育這一最具親和力的情感力量。應鼓勵原有班級師生利用班級群經常與其交流,也可以定期組織原有班級師生去專門學校探望,或適當向其開放班級活動日。要讓其時刻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社會的美好,生活的快樂,從而激發其儘快改過自新、回歸學校的精神動力。政府應當為原有班級與專門學校的互動提供經費支持,並視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悔過表現,判斷實行「保護觀察」的可行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煙酒害處都有啥?原來食管癌也賴它!
俄專家:俄衛星在地球大氣層發現光爆異象 性質不明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