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他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他

作者:楊小陽

1

公寓里的李伯伯,突發腦血管意外住院了。

在他住進公寓的半年裡,以及住院的一個月時間,李伯伯的大兒子每天都來,住公寓時,買書送報、燒菜熬湯、侍花弄草;住院時,端湯倒水、洗臉擦身、交費拿葯。

別的老人都羨慕他有一個孝順的好兒子,他也對晚年的生活知足而感恩。

和我們聊天時,他經常說,養兒不為防老,可是,如果孩子願意侍候你老,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這是父母的福氣,要心懷感恩。不是所有的孩子,你養他小,他能養你老的。

李伯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一家企業的普通職工,前幾年退休後,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照顧老父親了;

小兒子是某三甲醫院科主任,平時工作很忙,平均每個月來看望老父親兩次。

他和我們聊天時說,大兒子從小學習一般,他一直恨鐵不成鋼地給孩子施加壓力,但收效甚微。

直到成年工作,大兒子也沒有任何讓父母自豪的地方。

除了善良,除了孝順,除了踏實,除了憨厚。

小兒子就不一樣了,聰明、思維敏捷、成績突出,酷似年少時的李伯伯。

從讀書到研究生畢業到工作,一直是親戚朋友羨慕的對象,是街坊鄰居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也是李伯伯的驕傲。

李伯伯說,平心而論,他年輕時是比較偏心小兒子的。

但是,自從步入晚年,他越來越意識到,真正把他和老伴的生活放在心上,能夠也願意花心思照顧父母的,卻是沒有給他掙過」顏面「的大兒子。

他說,他很後悔,當年經常拿大兒子和小兒子作比較,總覺得大兒子比不過小兒子,恨大兒子是「鐵」,成不了小兒子那麼好的一塊「鋼」。

多年以後,「鋼」是好鋼,「鐵」也是名副其實的好鐵

他們之間,本沒有可比性。

而且, 「別人家的孩子」因為能力強,所以責任大,Ta的世界除了父母,還有事業、患者(員工或顧客)、國家,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被無情地擠壓。

於社會,Ta是一個勇於奉獻的人,於自己,Ta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於父母,Ta是一個來去匆匆的人。

「別人家的孩子」對孩子的父母來說,有時候,也和「別人家」的孩子差不多。

2

我只有一個孩子,也不打算再生。

說對孩子沒有期盼,是假的。

我也和大部分家長一樣,希望他人品好、學習好、能說唱、懂禮貌。

為了克服自己的期盼,我做了許多努力,包括讀心理學和親子類書籍。

不是不希望他好,而是不希望用「都是為你好」去要求他,給他施壓。

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是成為自己,在不危害社會、不影響他人、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不是一個果斷和勇敢的人,成長的路上一直在努力適應大環境的要求,讀書時是個好學生,工作了是個好員工,是我們村唯一一個讀到本科的女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卻不是一個好的自己。

因為,我沒有在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也沒有活出更好的狀態,一路被各種期待和壓力裹挾著前行,不知此生,所為何來,又為何而去。

所幸,我從未停止對「更好的自己」的期待,儘管常常左突右撞,但都是自主自願自覺選擇的結果,不後悔。

我寧願一生在錯誤中成長,也不願在後悔中度過。

幾年前,讀《無聲告白》,恰逢我想辭職與母親的堅決反對的痛苦掙扎期,伍綺詩的一句「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讓我最終擺脫了母親的期待,作了至今看來無比正確的決定。

有了孩子後,我告訴自己,不要對孩子懷有期待,愛他本來的樣子。

更不要拿他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讓「別人家的孩子」傷害他。

但是根植於心的控制欲,讓我做得沒有那麼好,尤其是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的「標準」之時,難免在「尊重個性」與「指手畫腳」之間猶疑徘徊。

明知道,孩子需要一個支持者和接納者,而不是一個糾正者和批評者,卻做不到 「知行合一」。

但是,我願意成長,願意改變,願意放下期盼。

養育孩子,其實是在成長自己,這話一點沒錯。

是孩子,

讓我們學會了愛、

學會了忍耐、

學會了在痛苦中反思、

學會了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學會了不用「別人家的孩子」傷害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強迫孩子打招呼非常不好,父母看完,就不會做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