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適者生存【3】

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適者生存【3】

主次分明、注重經濟性

應當強調指出的是,以軍始終認為其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取得的成就,主要在於優越的組織和訓練,而不是由於技術上的全面先進性優勢而致。所以,以色列裝甲部隊重點不是發展武器系統本身,而致力於系統性的體系質量建設,並因此將主次要武器系統的發展進行了科學的劃分與區別對待。理論上來講,每一次成功軍事變革,都需要建立新的產業基礎,只有對軍事變革的艱巨性充分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區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的意義。重要武器是軍事變革成功的關鍵因素,需要傾注國力,不惜耗費巨資去獲得。而在整個軍隊武器系統確定了重要武器和次要武器之後,每個分系統同樣需要確定重要和次要。這就能夠解釋了為什麼以色列在研製坦克方面不遺餘力,從1977年開始自主研製的「梅卡瓦」坦克已經搞了4代,但同時卻依然對手中現有的舊式坦克進行現代化改裝的原因所在-------如果以色列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戰車,但坦克是陳舊的,那麼其裝甲部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大下降,而這卻是以色列國防軍無法容忍的。

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適者生存【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於是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以色列裝甲部隊的裝備建設中,先進性與實用性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調和著:人們既看到利用了先進技術的最新版本梅卡瓦在源源不斷的走下生產線,也看到大批的舊坦克正被熱火朝天的改裝著(這些舊坦克型號繁多,既包括較老的百人隊長、M47、M48系列,也包括相對較新的M60/馬加奇系列,甚至從阿拉伯國家繳獲的戰利品也包括在內)------其中的一部分利用最新版本的梅卡瓦技術升級出了耳目一新的馬加奇7。馬加奇7主要是以一種充填有複合結構材的裝甲套件,用螺栓固定在M60的車體和炮塔上,此外還加強了車體側面的側裙,並以梅卡瓦MK3的標準升級了火控系統。但由於保密的原因,人們對這些復裝甲組件的構成所知甚少,只是某些資料中很模糊的提到過,該車的前段圍裙和炮塔複合裝甲組件由橡膠、鋼板以及陶瓷構成了有間隔的箱式結構,能夠有效抵擋AT-3反坦克導彈的聚能破甲戰鬥部,效果接近爆炸反應裝甲模塊,但又沒有後者在巷戰中的弊端,其整體防護能力與巷戰適應性均此前的馬加奇6B……

顯然,以色列國防軍看到了在發展最理想的裝備的同時將一部分資源用於發展多樣化的二流裝備的可取之處,而這恰恰是深謀遠慮所必需的。從1948年「獨立戰爭」到1982年的「加利利和平行動」,阿以之間每隔10年便有一次大規模戰爭,巨大軍費負擔使以色列陸軍只能將錢使在刀刃上。更何況,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們不斷強調的學說來衡量:「戰爭實質上是經濟的較量,並且一般來說,誰在戰爭中有較大的經濟潛力,誰就能贏得戰爭」,那麼以色列這樣的國家在面對一場長期低烈度戰爭時就更應該算一算經濟仗。事實上,如果不將經濟性作為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的一部分加以正視,我們將永遠不會理解,以色列坦克的諸多「不解之迷」。

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適者生存【3】

儘管在特定戰場上的適應性無出其右者,但梅卡瓦卻並非是一部完美無缺的戰爭機器,坦克設計界對梅卡瓦系列一向存在著相當在的爭議。以梅卡瓦為代表的以色列坦克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其實在於,這本質上是一種為守衛以色列邊界而設計的移動堡壘,儘管也強調與敵坦克作戰是用途上的絕對重心,但其設計上所針對的目標卻是戰鬥全重較輕、火控系統相對落後、火炮俯仰角度一向不大的蘇制出口型坦克(1982年在與敘利亞出口型T-72M的坦克戰中,雙方互有勝負也說明了這一點,T-72M出口型只配備普通合金鋼彈芯的БР1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300米距離上只能穿透300-350毫米的鋼裝甲,並且由於長徑比不高,脫殼後彈體短粗,所以還存在著精度差的問題,不能與蘇軍自用的高密度彈芯長桿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相比)。同級別的西方坦克從來就不是梅卡瓦系列考慮中的主要交戰對像。事實上,針對性很強「梅卡瓦」的研製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技術和高指標,而是針對當前和潛在的敵人擁有的武器而採取對策,利用成熟技術與預期能拿到的科研成果來設計,但這種設計人員自已為事的小聰明卻往往被政治上的變幻莫測擊得體無完膚------隨著阿拉伯國家引進西方現代化主戰坦克,情況顯然發生了變化。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是一種在設計上極有獨到之處的作品,但這樣一個事實終究無法迴避--------其反傳統設計的優勢更多體現在多用途性能上而非與同技術級別的坦克交戰能力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坦克設計理念:適者生存【2】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