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哪裡有吳京,哪裡就有激戰。《戰狼2》之後,《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又一次呈現出了特別激烈的兩極分化。

《流浪地球》舉行首映的時候,口碑好得出奇,所有去看片的業界大咖都發出了同樣讚歎。文化學者戴錦華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導演徐崢則說,「里程碑式的電影,絕對是世界級別的。」

可是公映之後,《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卻從8.4一路跌到了7.9。影片頁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篇一星影評《流浪地球,不及格》。文末有2.8萬人點了「有用」,3.6萬人點了「沒用」。

看得出來,對《流浪地球》的讚歎越強烈,引起的反感也就越強烈。

有知乎網友研究了豆瓣2010年後評分7.5-8.5分、評價數5萬以上的國內電影,這些電影中兩星平均佔比為2.28%,一星為0.54%。而《流浪地球》的兩星佔4.5%,一星佔2.2%,一星二星佔比是最高的。

客觀來說,給《流浪地球》打一星,把它跟《逐夢演藝圈》、《富春山居圖》這種標準一星爛片放在一起,著實有點無辜。

從評論區也可以看得出來,給《流浪地球》打一星的其實不全是針對影片本身,有的僅僅是因為討厭吳京,也有的是來自原著粉的失望。

而給了《流浪地球》五星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出自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他們很生氣「中國第一部史詩科幻片」分數被拉低,於是發私信謾罵給了一星的人,跑去各大應用平台給豆瓣app打一星的差評,甚至還排隊給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打一星(諾蘭真的慘)

至此,關於《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已經變成了一場逐漸失控的輿論混戰,如「槍稿」作者灰狼所說,「關於它的輿論,已經演化成『政治正確、水軍橫行、自來水滅差評、道德綁架、戰狼精神。』」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觀眾逐漸高漲的情緒,與科幻電影透出的價值觀,以及劉慈欣原著里透出的理性思考,恰好是背道而馳的。

劉慈欣在《流浪地球》的原著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人類預測太陽會爆炸,於是推著地球開始了漫長的流浪。幾百年過去,太陽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開始有人認為流浪地球的計劃是騙局,是聯合政府獨裁的陰謀。

大規模的叛亂髮生了,叛軍將五千人的「地球派」趕到極寒的地表,取走他們太空服的能源電池,這些人被緩慢地凍死了。圍觀的眾人歡快地合唱起了《我的太陽》。

就在這時,太陽氦閃爆發了。

「《我的太陽》的合唱戛然而止,岸上的十幾萬人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樣,凍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在這突然出現的燦爛陽光下,海面上最後的地球派們仍穩穩地站著,彷彿五千多尊雕像。」

這個場面是非常諷刺的,冷靜理性的科學最終還是輸給了狂熱的烏合之眾。就像《流浪地球》電影里人工智慧moss在被摧毀前所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望。」

甚至都不必設想太陽要爆炸的那一刻,人類會如何反應,現實已經足夠警惕。一部這樣簡單的科幻片,就可以讓所有人都變得混亂,失去理智。

真是有點可惜。大家從《流浪地球》的影片里感受了各種象徵各種情懷,唯獨沒有感受到的,是科學之美。

劉慈欣說過,「科學的美感被禁錮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要經過巨大的努力,才能窺見她的一線光芒。而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樑,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解放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

我想,這也是科幻電影存在的意義。透過這樣的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人性和哲學、社會與政治、科技與人類、文明與存在的思考。非常浪漫,但又基於理性。

嚴格來說,《流浪地球》更像是一部災難片。它凸顯的是人類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眾志成城的決心。雖然熱血,卻少有冷靜的科學哲思。

比如在《星際穿越》、《火星救援》、《2001太空漫遊》這樣經典的科幻片里,主角都是訓練有素的宇航員與科學家,起碼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

而《流浪地球》里把全片高光時刻給了一個藍翔技校生與一個初中生。

很難相信,一個事關幾十億人類存亡的拯救方案,是一個17歲的修車小孩拍腦門想出來的,甚至都不經過嚴密的推演與計算,就直接上手了。

初中生韓朵朵那番拯救地球的演講,也很空洞乏力。好似火車站前捧著碗的小女孩,「叔叔阿姨行行好,給我點希望幫我回家」。

很難相信,只要聲情並茂朗讀一篇初中課文可以喚醒在絕望邊緣沉淪的人類,讓他們突然就變得看開生死充滿幹勁兒。

而且科幻電影里的關鍵台詞,其實是非常需要有文學意象與人文素養的。

《星際穿越》用了狄蘭·托馬斯的名句,「不要溫馴地走入那個良夜」,《異形·契約》里仿生人大衛念的是雪萊的《奧斯曼狄斯》,《星際迷航》里瓦肯星人的「Live long and prosper」,雖然簡短但很有力。

更不用說《銀翼殺手》里時時都讓人戰慄的台詞,「我曾見過你們人類永不會相信的東西。在獵戶星座邊沿燃燒著的戰艦,在茫茫星海中逝去的光束,然而所有這些都將隨時光而去,就像雨中的淚水。」

再看《流浪地球》呢,傳達最有力的,居然是一條中國式標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有趣歸有趣,但總是少了一點震懾心靈的東西。

在大劉的原著里,其實也有一些深刻句子,沒有保留下來。比如「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是)死亡。」

最後吳京演的劉培強準備開著空間站去點燃木星,也是喝了一瓶酒就熱血上頭做出的決定。影片里並沒有好好解釋,為什麼他寧願帶著全人類僅存的所有資源去冒0.0001%的險?如果失敗了會怎樣?僅僅把犧牲的動機歸於父愛,是粗暴的,也是不理性的。

原著里,人類一開始是就分成「飛船派」與「地球派」兩派的。

「飛船派」認為帶走一個地球,那麼多人,在路途中變數難測,資源有限,不可能實現。

「地球派」認為地球是人類的家,飛船在飄渺的宇宙中沒有後背,也不可能成功,捨棄地球的人類就不再是人類了。

分歧背後,其實是兩種科學發展方向,也是對宇宙探索的終極思考,很有意思。劉慈欣在這個短篇里將分歧貫穿始終。但影片卻將這個分歧弱化了,變成了劉培強一個人的瞬間選擇。

當然,導演郭帆這樣改編,有他自己的考慮。「科幻本身有門檻,我覺得我們沒有能力做一個全球性視角的片子。我一定要讓中國觀眾、普通人可以看懂,這是我的目標。」

電影捨棄了原著里的人類紛爭,也刪除了許多科學術語,取而代之的是大篇幅的劉培強與劉啟的父子情,劉啟與韓朵朵之間的兄妹情。

這種選擇也不能說是錯的。因為劉慈欣也說,「現在的中國科幻事業,首要任務是爭取讀者。」電影《流浪地球》也必須爭取儘可能多的觀眾,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這部影片還是有開創性意義的。能把科幻小說里的宇宙觀,用影像清晰完整表達出來,這是頭一次。75%的特效都是中國人做的,呈現的效果一樣很棒。影片里提出的「飽和式救援」,是反好萊塢式的集體英雄主義,這很少見。

然而,劇本設置,鏡頭語言,立意深度還有演員演技,確實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很大的空間。

如果硬要給《流浪地球》一個評分,我認為三星到四星是比較合理的。剩下那些打五星的人,與打一星的人,可能都夾雜了強烈的個人感情。

可不可以打一星呢?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給出自己的評價。只是這種評價是不是負責任,有沒有理性思考,是需要自己去揣度的。

最不應該的,其實是為了誰打五星誰打一星而掐架。這麼做,真是太辜負「科幻」本身了。茫茫星海,人類的煩惱多麼不值一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張柏芝曬居家素顏照,身後小床引人注意
范丞丞高調曬與范冰冰合照,不小心卻暴露家中豪宅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