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趙孟堅 淡墨墨蘭圖以及水仙全捲圖數種藏版
南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33×374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趙孟堅 像
趙孟堅,南宋畫家。生於慶元五年(1199),卒於景定五年(1264),一說卒於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號彝齋;宋宗室,為太祖十一世孫,浙江湖州人。曾任湖州掾、轉運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 工詩善文,家富收藏,擅梅、蘭、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風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書法墨跡《自書詩卷》,繪畫《墨蘭圖》、《墨水仙圖》、《歲寒三友圖》等傳世,著《彝齋文編》4卷。
南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紙本 25.6×675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水仙這一中國傳統觀賞名花,相傳為水中仙女所化,它凝姿約素、高潔脫塵、清秀俊逸,被譽為「凌波仙子」。歷代文人雅士多喜以水仙為題賦詩作畫,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即是宋代畫家趙孟堅的名作。
豎版:
南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33×374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本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將水仙幽靜、婀娜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籤「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紙本水墨 32.2×53.4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宋代開始,中國畫里的花草樹木,在講究其形態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學、藝術中,得到許多人們的青睞與讚賞。但將它們組成「三友」,並用來比況身處亂世,不變其節的忠貞之士,卻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這幅「歲寒三友」的作者,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畫家身份於一身的趙孟堅(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經歷喪國的痛楚,趙孟堅常以水墨或白描畫梅、蘭、水仙等,來表達他清高堅貞的品格。「歲寒三友」圖亦工亦寫,梅花以淡墨襯染著用細筆、濃墨所圈鉤的花瓣,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則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筆墨清新,充滿韻致,是幅極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南宋 趙孟堅 水仙 水墨紙本 34.0×341.8厘米弗利爾美術館藏
趙孟堅 墨蘭圖 紙本淡墨 34.5×90.2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其好友周密曾云:「趙孟堅墨蘭最得其好,其葉如鐵花,莖亦佳,……前人無此作也。」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等書著錄。
南宋 趙孟堅 水仙圖 拍品
南宋 趙孟堅 水仙圖頁


※原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林仲興篆書《唐詩三百首》(中)
※瑞典繪畫大師安德斯·佐恩的水彩畫和人體油畫: 北歐女性的象徵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