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清朝才子文章優秀卻落榜了,主考官追查原因,竟查到了自己頭上

清朝才子文章優秀卻落榜了,主考官追查原因,竟查到了自己頭上

正德六年(1511年)的一次會試中有一道題目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這道題出自《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列舉了他的弟子在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中成績最優秀的十個人。可之後公布的優秀考卷卻張冠李戴,把四科中的十個人和後世祭祀孔子所配享的孔門「十哲」混為一談。落第的考生表示不服,寫了篇《顏淵告狀文》進行譏諷,併到處張貼,一時間風雲驟起,弄得主考官們縮頭藏臉,不敢辯解。

清朝才子文章優秀卻落榜了,主考官追查原因,竟查到了自己頭上

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會試,主考官是頗有名氣的潘祖蔭,他得知江南才子張謇參加考試,特命同考官認真閱卷,不要把張謇遺落了。發榜時,張謇卻偏偏落第。潘祖蔭很納悶,就去查底卷,結果發現張謇的卷子是考官熙麟初閱批的,就責怪他「不識文理、橫加勒帛」,意思是閱卷水平不高,懷疑他從中作梗。但經過核查,熙麟初閱時確實覺得張謇的卷子很棒,特地將這張卷子推薦給了潘祖蔭,是潘祖蔭自己未經細閱就批了個「不通」。

清朝才子文章優秀卻落榜了,主考官追查原因,竟查到了自己頭上

帝師宰相翁同龢的學問、名氣比潘祖蔭還要大,但他鬧出笑話來更是不一般。光緒十八年的廷試中,閱卷大臣們發現一份卷子很好,但對裡面的「閭面」一詞感到不可解,特地簽出,以待研究。翁同龢看後卻自信地說:「這兩個字沒有錯。」有人提出,沒見過這個詞,一定是「閭閻」(古代閭巷的門,後用以指平民百姓)的筆誤。可翁同龢沒有聽取這人的意見,反而強作解釋:「我以前見過古人以『閭面』對『簷牙』,這就是根據,怎麼會是筆誤呢!」便把這份卷子定為第二名。

清朝才子文章優秀卻落榜了,主考官追查原因,竟查到了自己頭上

後來拆號來看,發現作者是已經很有名氣的文廷式,就問他「閭面」的來歷。文廷式慚愧地說:「那是筆誤,一時匆忙,把『閻』誤寫為『面』了。」不知當時翁同龢何以應對?然而,以文廷式的文才而論,中第二名自然當之無愧,但照晚清時對科考的挑剔程度來說,這個錯字如果當時被發現,他很可能被置於三甲。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劉永加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