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小村莊曾為抗戰捐一架飛機,令人刮目相看的騰衝董官村

小村莊曾為抗戰捐一架飛機,令人刮目相看的騰衝董官村

騰衝縣騰越鎮雲山社區董官村,昔日南方絲綢之路?永昌道上內地通往緬北、印度的必經之地,如今緊鄰騰衝—滇灘口岸—緬甸板瓦通道,坐落於縣城西北碧波蕩漾的侍郎壩水庫下,西靠林木蔥鬱的馬鞍山、南望俊秀的來鳳山、北有雄峻的大小蘢蓯山、東可遠眺氣勢磅礴的高黎貢山,天高野闊,實為一方寶地。

村落選址充分體現漢族聚落選址的傳統風水理念,依據周邊大小馬鞍山等山形地脈,董官處於「馬蹄穴」位置,坐山環水、背風朝陽,風水考究,當地民謠曰「大馬攆小馬,伸出一隻胯;有人坐了蹄心穴,整個騰衝說了算」。

走進保存完好建築的董官村,讓人感到隨著社會的變遷,古樸的村落,眾多的百年老宅,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著騰衝的輝煌歷史。很多村子都面臨著拆遷巨變,但是董官村中的建築大多還保持著早先的原貌,這些老宅子總讓人感受著不一樣的情愫,似乎時光在這裡也變慢了下來。

董官村內董姓富商被民間稱為「西董」,騰衝有諺語「東董西董彎樓子是富家」。「西董」因富有,更因為多善行義舉而享譽四方。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歷史被塵封,現知董官村歷史者已不多,知其善行義舉者更寡。

明代洪武十五年,董官村始祖董救於隨沐英征西到騰。集落騰衝,因功世襲武信戶侯土官連續八世,二百餘年,恰以明始而明終。最早定居於騰衝和順鄉小山腳。至第六世遷至馬耳山腳,村名由此而得,遂飲水種田之溝稱官溝,村前大片農田稱官田,通往城裡的路稱大官路,二百多年來全村基本保持一姓。

明末清初,董官村就有人到緬甸謀生,直至清末,民國初年就有跨地域的著名商號「春元記」,到上世紀創立「雲南茂恆」、「信記」等跨省、跨國的商號。

抗日戰爭時期,遠征軍54軍軍部、美軍情報處曾駐董官村,空投物資基地西山壩具體地址就在村後;新中國成立以後,雲山鄉的基層組織包括鄉公所、大隊部、衛生院、供銷社、完全小學、糧管所全部設在董官村,直至1980年重新劃分鄉鎮為止。由於僑商歷史悠久,建立小學、建立宗祠較早,與外界的交流較廣,因此,董官村積澱並傳承著僑商、抗戰、積善義舉、馬幫等多元文化元素。

據史載民國十一年至十三年(1922-1924年),騰衝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農田大面積折收,出現饑荒,董家兄弟隨眾捐資前往緬甸密支那購米回騰救災,解囊儘力緩解百姓饑荒;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有南洋旅緬僑商八十多人逃離緬甸途經騰衝,處一貧如洗、走投無路之際,南軒先生將其收留。

在騰衝文化名人李根源的影響下,董南軒弟兄四人於1940年捐飛機一架供國民政府抗日之用。1939年修築滇緬公路保山至龍陵段,董南軒出任監士,並派出董官村20餘個民工,當時,工地發生疫情,董南軒四處尋醫找葯,千方百計解除工地疫情,使築路工程按期完成。

如今在董官村的寬窄小巷裡走著,就像漫步在新舊交替的時光中,讓人一邊回憶一邊成長。喜歡沿著西董花園門口的那排土基牆行走,感受著時光中那份大氣與質樸;喜歡在寨子中那棵槐樹的樹蔭里坐下,感受花開花落似水年華;喜歡古剎中的幽深靜謐,彷彿進入到另外一個天地。

近幾年因《舌尖上的中國3》之騰衝—稀豆粉熱映而火,一時間成為了「網紅景點」,很多來騰衝旅遊的遊客甚至會專程來到這個位於騰越鎮西北邊的小村子看一看,嘗一嘗充滿特色的稀豆粉,甚至木翠家的稀豆粉在一時間供不應求。圖為木翠的女兒在稀豆粉的店裡。

每天早晨,木翠的女兒都會在村子中心的老槐樹下擺起攤位,小攤只賣稀豆粉,很多在周邊外打工的人過年回家後,都會來這裡吃一碗豆粉,他們說看到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中在介紹稀豆粉。一碗稀豆粉有著騰衝人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圖為木翠店五元的稀豆粉光配料就有十幾種。

董官村,它是個不急不躁的存在,無論是村裡的人還是建築、河流、路,它就那麼悠悠然的過著自己的小時光,不管你從哪個方向來,在這兒都會看到和諧曼妙的鄉村畫卷。

經歷了歲月洗滌的董官村至今還保留著大批宣揚「孝善」精神的碑刻銘文和傳承、瀰漫於村落的「孝善」遺風。如今的董官村,歷史遠去,古訓猶存。村口的老槐樹下,人們吃著稀豆粉,嘮著家常,平平常常地過著淳樸、自然而又真實的日子。圖為村頭的老槐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年初二,蓮花山只允許敬三根香,空氣質量大幅度提升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