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了,該如何自救?
01
我腦子裡始終壓著一塊石頭
「三年半前,我莫名感覺後腦整天壓著一塊大石,昏昏沉沉,有時候這種感覺會突然消失,但很快又會回來,穩穩地壓在我的後腦勺上。
我陷入了社交困境。
我開始慢慢不愛與人說話,因為說話很累,開始慢慢不愛與人交際,因為交際很累,更多的時候我選擇在床上躺著睡覺,雖然不管我睡多少個小時也仍然睡不醒。但即便如此,我也要輾轉反側很久才能入睡。
我變得沒有辦法工作。
精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整個大腦的迴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樣,那塊瘋狂生長的大石也壓得我有一半的時間只能趴在桌上。」
像這樣的後台留言,每天都能翻到很多。抑鬱,其實離我們很近。
02
抑鬱,讓生活蒙上一層灰色
2009年《柳葉刀》的調查顯示,中國抑鬱症的患病率為6.1%,也就是說,中國的抑鬱人群已經達到9000萬,平均每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抑鬱。
而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抑鬱情緒也正在我們當中蔓延,讓快樂轉瞬即逝,生活也被蒙上一層灰色:
不開心,總也高興不起來,即使有時候好了一些,卻又突然被拉回去
負能量爆棚,在無人的時候會崩潰大哭,或者壓抑到根本哭不出來
害怕被別人知道我的真實心情,迴避社交,時刻偽裝出一副很快樂的樣子
常常感到胸悶,有壓迫感,容易疲勞,沒胃口,睡不好覺
沒勁,對很多事都提不起興趣,伴隨而來的還有自責
無法集中精力,記憶力越來越差,總是忘記事情
生活變得無望,時常在想人生的意義,有過想死的念頭,心裡很恐慌
類似的「糟糕」時刻或許我們都經歷過,但如果它反覆困擾著你,那就應該重視起來,因為這是身體和情緒在告訴你,嘿,你該停下來,看看內心正在發生什麼了。
03
面對抑鬱,我們最常見的4種反應
抑鬱是條「黑狗」,當他如影隨行地跟在身後,我們常常會有4種反應:
勸解自己說,想開一點就好了
擔心自己得了抑鬱症,恐慌害怕
感到羞恥和自責,不敢求助
試著調節但沒有用,不知所措
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恰恰正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因為每多一份忽視,多一絲恐慌,多一些無助羞恥,都會讓抑鬱變本加厲,讓我們在抑鬱的泥塘里越陷越深,被無力感和壓抑籠罩。
想走出抑鬱,迴避、壓抑這樣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但抑鬱並不是不可控的,我們的人生可以再好起來。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彭旭,在20多年裡,幫助7萬多人走出心靈困境。
他說,「這麼多年來,我看到無數人被抑鬱困擾的人走了出來,找回了快樂,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我療愈能力的,我們都可以甩掉抑鬱,只是需要用專業的方法來幫自己。」那麼:
面對抑鬱我們可以怎麼自救,拿回生活掌控權?
如何走出抑鬱的狀態,重見生活中的陽光?
如何幫助身邊抑鬱的人,重獲快樂?
這次,壹心理把兼具醫學和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彭旭老師請來,他把多年來幫助上萬人走出抑鬱的經驗,總結成了一套有效且易掌握的方法,並且篩選出了8種以上可重複練習的自我療愈方法,設置在課程《學會自我療愈,走出抑鬱》中,希望幫助更多的人走出抑鬱,讓陽光透進來。
彭旭老師先後畢業於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北京大學,是一位難得的兼具精神醫學和心理學專業經歷的老師。他還師從我國當代醫學心理學奠基人李心天教授,是他的關門弟子。
「不管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背後有著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等很多因素,所以我們必須綜合性地看待它,才是有效的。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20多年來,我不斷整合了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催眠、悟踐療法等多種心理流派,來適合不同的人。」
▍分享嘉賓
張進
資深媒體人,書籍《渡過》系列書籍作者,公眾號「渡過」創辦者。2012年確診雙相抑鬱症,歷時三年成功治癒,在課程中,他將與你分享自身成功戰勝抑鬱的經驗,幫你更加了解抑鬱。
▍課程價格
課程價格:129元
已更新38期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