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谷歌Android Things的逆生長

谷歌Android Things的逆生長

Android Things作為谷歌面向嵌入式設備的物聯網開發系統,自2016年發布以來,一直作為谷歌在智能終端的一個開發平台長期運作,也是支撐起之後谷歌在整個物聯網領域的布局重要支柱之一。然而,2月12日,谷歌(Dave Smith)在其開發者博客上發布了一則消息,大意是,Android Things將作為谷歌的OEM合作夥伴平台,更好地用於構建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類設備。

谷歌Android Things的逆生長

從最初的定位來看,谷歌的Android Things並不甘於做某一領域的操作系統,而是如國內百度、阿里一樣,做一個囊括萬物、連接萬物的操作系統,而在這一消息中,谷歌特別提到了:「鑒於我們在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方面的合作夥伴所取得的成功,我們正在重新關注Android Things作為OEM合作夥伴的平台,以便在這些類別中構建設備。」

顯然,在物聯網方面,谷歌的這則消息給出了兩個關鍵信息:

首先,谷歌(Android Things)要有所側重了,包括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

其次,谷歌在發布Android Things 1.0正式版本後,開始更關注OEM合作夥伴,更加關注B端商用。

Android Things 1.0正式版

谷歌在2016年12月發布了Android Things第一個預覽版本——Develop Preview 1,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不斷進行版本迭代(8個預覽版本迭代),直到2018年的谷歌I/O大會上,才正式推出其Android Things 1.0正式版。在2018年的谷歌I/O大會上,谷歌承諾,將會為搭載Android Things的設備提供至少3年的軟體和安全補丁的更新推送。

谷歌正式在物聯網領域進行布局應該是2015年的Google Brillo,隨後推出的Android Things也被認為是Google Brillo的2.0版本。在語言方面,Android Things適用於Java;在功能上,Android Things除了繼承了Brillo的功能外,還加入了Android Studio、Android SDK、Google Play服務、谷歌雲平台等工具和服務,得以擁有當下成熟物聯網系統的標配。

就嵌入式系統而言,Android系統相對更為成熟,此前也已經應用到諸多智能設備中,Android Things更像是對此前Android系統的應用做整合及重新定位。

谷歌Android Things的逆生長

Android Things與Android系統的主要區別包括硬體配置、軟體更新、開發架構、交互模式四個方面:

硬體配置。Android Things除了提供Java API、谷歌服務、還可以通過架構中的Things Support Library提供附加API,集成通常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中不具備的硬體。

軟體更新。Android Things的框架在軟體更新上更為封閉(也因此更為安全),通過谷歌自己而非開發者進行軟體升級。當然,谷歌也允許開發者應用程序監控從Android Things Console應用無線(OTA)軟體更新的過程。

開發架構。Android Things提供更為統一的開發框架和介面。

交互模式。相較於Android系統的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Android Things每次只能運行一個應用程序。

智能音箱、智能顯示器成谷歌的IoT主力軍

正如谷歌在此次信息中所言,在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方面,谷歌確實已經有所作為,而這樣的成績或許更應該歸功於谷歌的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截止2019年1月底,Google Assistant連接設備量將增長至10億台。

智能音箱和智能顯示器無疑是當下市場上已經得到初步驗證的智能產品,在產品功能和用戶認知度上略有提升。更何況,谷歌還有自己頗為得意的Google Assistant,因而也就不難理解,谷歌為何能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

據雷鋒網此前報道,在今年CES展會上,Google Assistant產品副總裁Manuel Bronstein更是表示,谷歌正在圍繞Google Assistant構建一個類似Android的完整的生態系統。

此次提出的將Android Things一併收攏到「OEM合作夥伴的平台」,並強調在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上的成功應用,再一次與Google Assistant步調一致。很有可能繼續強化在這一領域的應用,以此來實現對整個物聯網生態的帶動作用。

外媒The Verge則認為,谷歌的物聯網野心似乎已經從「萬物互聯」變為「消費者智能設備」,再到現在的「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

加強邊緣布局

相對於收攏Android Things操作系統,谷歌還強調了其連接平台(Cloud IoT Core),並將繼續加強在邊緣側布局(Cloud IoT Edge)。

谷歌Android Things的逆生長

Cloud IoT Edge由Edge Connect和Edge ML兩個運行組件組成,利用了Google專用的硬體加速器ASIC晶元Edge TPU,可以運行在Linux環境下。

據目前谷歌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其主要布局包括邊緣連接(Edge Connect)、邊緣機器學習(Edge ML)和邊緣TPU(Edge TPU)三方面。其中,邊緣布局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在邊緣部署機器學習模型,實現更精準的實時預測。邊緣機器學習基於TensorFlow Lite運行時,使用CPU和硬體加速器(如Edge TPU和GPU)運行設備上的機器學習模型,為通用物聯網網關提供對關鍵物聯網應用的更快預測。

谷歌的逆生長

相較於大部分廠商選擇的由小做大,谷歌Android Things卻反而逆生長,從萬物互聯到由於「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的成功,聚焦OEM合作夥伴的平台」。再加上此前在CES展會上公布的「谷歌正在圍繞Google Assistant構建一個類似Android的完整的生態系統」,由此雷鋒網認為,谷歌首先加強圍繞智能語音技術的場景落地和生態建設已經很明顯。

萬物互聯何時成形?業界眾說紛紜。智能家居廠商早已開始提全屋智能概念,甚至落地應用,部分智能設備的連接穩定性卻仍未能解決好;自動駕駛廠商路測已然經年,卻仍難免由此帶來的交通事故。倒是谷歌的逆生長,能否帶來一些思考?

雖然也有一定可能是谷歌Android Things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其逆生長,但是雷鋒網認為,至少,對於中小企業,在IoT商用落地過程中,首先聚焦小場景進行商用落地,實現商業變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能夠對整個產業起到一定帶動作用。而首先聚焦已經打開缺口的智能揚聲器和智能顯示器,更關注OEM合作夥伴,擴大B端商用落地,正是谷歌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專訪普渡科技:深耕餐飲業務,充分發掘送餐機器人的商業價值
自動駕駛計程車到底「破壞力」幾何?麥肯錫這份報告告訴你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