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撇開《流浪地球》的爭議,真心推薦你劉慈欣的 8 部小說

撇開《流浪地球》的爭議,真心推薦你劉慈欣的 8 部小說

作為 2019 年賀歲檔最熱的電影,《流浪地球》已經刷屏了好幾天。有人說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也有人對電影觀感平平。但科幻作品的意義就在於它能讓我們經曆本不能在有生之年經歷的事情,遊歷那些我們的肉身永遠無法到達的地方。

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大劉還有這些科幻小說不容錯過,一起來看:

雖然把《三體》三部曲寫在第一個,但相信很多人已經看過這部小說了。2016 年這部小說成為首部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品之後,「大劉」和《三體》這兩個名字也更為大家所熟知。

這部小說從一開始就拋出了很多懸念:世界各國的理論物理學家相繼自殺,留下諸如「物理學不存在了」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遺言,科學界因為頂尖科學家的突然死亡陷入瓶頸,在調查他們死亡真相的過程中,另一個巨大的真相也被緩緩揭開:比人類更高級的外星文明——三體文明即將到達太陽系,人類正面臨最嚴重的生存危機。

小說在第一部就營造出緊張衝突的末世感,第二部更加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衝突和轉折,故事精彩緊湊,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第二部里有很多讓剛入門的科幻迷耳目一新的設定和假說,比如「射手和農場主」、「費米悖論」、「黑暗森林」等等,感覺不斷收穫新知,讀起來暢快淋漓。

第三部就直接把故事拉到更深廣的層面,最終的結局……令人唏噓。

這部小說因為太過經典,很多台詞也被廣泛用在現在的網路語境中。比如在探索外星文明的新聞下經常就會看到有人評論:「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再比如當討論「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時一定會看到有人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要談中國的科幻小說,《三體》是避不開的一環,雖然它飽受讚揚也飽受詬病(比如人物符號化、敘事扁平、有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但任何時候翻開這部小說,你還是會驚嘆於它所呈現的那個虛構而又宏大的世界。如果是個科幻入門讀者,那就先從這本開始吧。

我第一次被人推薦這本書的時候,那個人說:「這本書是三體前傳。」

兩本書之間確實有一些聯繫,雖然發生在同一宇宙,但它依然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這本書的篇幅大約只有《三體》的四分之一,比《三體》更「硬核」,書中關於宏原子與量子態等等物理概念的解釋有很多,但讀起來並不會感覺枯燥,即使沒有相關知識儲備也並不影響對書里內容的思考和理解。

除了宏大構思以外,這本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全書籠罩著一股驚悚詭異的氣氛,看完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很害怕閃電(據說看完的人都會這樣)。

《三體》獲獎以後,有不少人說大劉不懂愛情、不懂女性,是典型的「理工男」。 其實,我不太認同這樣的刻板印象。《球狀閃電》的結尾獨白,關於死亡和愛情的表述就非常浪漫:

「我猛地睜開雙眼,就在書桌上的紫水晶花瓶上,出現了一朵藍色的玫瑰,但玫瑰在我看到它的瞬間就消失了,只剩空花瓶靜靜地立在那裡。但那朵玫瑰的每一個細節都印在我的腦海中,它充滿了生機,透出一種冰雪的靈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這是個短篇小說,名字出自論語中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話。

故事的設定是出現了一個「全知全能」的宇宙排險者,他可以解答人類科學界尚未得到證明的幾乎所有的問題,但條件是知道真理後的科學家們會被立刻處死。

科學家的家人們在「真理祭壇」下守望,各國政要也勸服他們為了人類科學的進步從祭壇上走下來,最終的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看這篇小說的時候,你會想起阿基米德在羅馬士兵破城的時候蹲在地上證明幾何定律;會想起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說,你擋住我的陽光了;會想起無數人類歷史上群星閃耀的名字,然後有那麼一瞬間好像可以和他們在遙遠時空中心靈相通。

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篇非常短,短到 10 分鐘就可以看完,但在我心目中它是大劉最溫情的故事之一。

我曾經給一個沒看過科幻小說的朋友推薦這篇文章,幾分鐘後她給我發來一連串流淚的表情。這篇小說筆觸細膩溫柔,完全不像大劉的風格,大劉在這篇小說里彷彿變成了他自己口中的「來自十八世紀的多愁善感的詩人」。

因為這篇實在太短了說多了都是劇透,總之,看完之後,當你再看到花草、流水,感受到微風,會感覺它們都變得更美好具體了一些。

這個故事設定在 1999 年,超新星爆發了強烈的輻射,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開始大量死亡。而 12 歲以下的孩子因為基因的自主修復幸免於難,也就是說——地球上 13 歲以上的人都將逐漸死去。

世界各國開展了長達一年的「大學習」,整個世界的大人們都拚命把自己畢生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教給這些還懵懵懂懂的孩子,這些孩子在 1 年後將要成為各國首腦、將要肩負起領導國家的使命。

那麼,只剩下孩子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

結局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看完這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怎樣極致的詩意和浪漫,才能產生這樣的腦洞和聯想。

故事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何寫出超越李白的詩?

一種方法是:試遍所有的漢字組合,寫出世界上所有的詩,那麼超越李白的作品自然就包括在內。這樣相當於直接終結了詩詞藝術——直到宇宙毀滅,出現的任何一個詩人,不管他們達到了怎樣的高度,他的作品都能在一個巨大的存儲器中被檢索出來。

這個想法是挺好的,但製造這樣一個存儲器所需要的物質總量是多少呢——是整個太陽系。

有句歌詞說「一整個宇宙換一顆紅豆」,也不過如此吧。

這篇小說是大劉對中國古詩詞的一種致敬,故事不長,讀完會讓人對技術和藝術二者的關係有點不一樣的思考。

一個不受歡迎、窮病交加的鄉村教師,堅持給孩子們上課,他在課堂上反覆強調的基礎物理知識,無意間拯救了整個人類的文明。

這篇小說感人至深,其中有對知識的尊敬,對真理的追求,對教師的讚美,對無法享受更好教育、知識結構失衡的鄉村學生的同情,整篇小說充滿濃厚的人文關懷。

雖然你可能已經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但在最後還是想推薦大家讀一下《流浪地球》的小說原著。電影和原著的重合度非常小,電影更多地是借了一個原著小說的背景設定,當你看完電影再看小說,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共鳴。

電影的主題是「希望」,與之對應的台詞是:「希望是這個時代如鑽石般珍貴的東西」——電影里人類遷移到地下城之後,課堂上班長念出了這句話;地球將要撞毀,韓朵朵在全球廣播中請求支援時也說出了這句話。

其實原著里的表述更自然一些:「你聽著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小說中還有很多電影中未被呈現的故事:宇宙廣闊、地球冰封,人性的扭曲和瘋狂如何被放大、幾乎導致整個流浪計劃的失敗等等。故事在轉折之後還有轉折,當你翻開這本小說,就和大劉一同站在了上帝視角,把人類的無知、無能、無力一覽無遺。

當我們在談論科幻小說的時候,往往是被那個在所有細節上都充滿奇特腦洞的世界所吸引。在劉慈欣的世界裡,他用理性和科學建構出框架,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填滿了遊刃有餘的想像力。

以上就是今天要推薦的他的 8 部作品,如果你有喜歡的科幻小說,也不要吝嗇分享出來吧~

·The End·

撰文鹽丁丁呀

設計哪呢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單 的精彩文章:

高質基礎春裝!不到 200 元的棉麻西裝、通勤羊毛裙……

TAG: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