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尼德羅 | 鄉村生育觀察: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尼德羅 | 鄉村生育觀察: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四個女兒和三個女兒


大年初三,我回老家祭祖,途中遇見鄰家四位姐姐。四位姐姐,四輛車子,一行十數人下車,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祭祖規模堪稱浩浩蕩蕩。在老家,祭祖有如此排場,表明家族內部團結,興旺發達。這一場景,也引來路過的村民議論紛紛。



這四位姐姐,她們的學歷均為中專。年齡上,她們中最小的一個,也大我8歲,最大的一個,則大我將近15歲,應該都未能趕上高考擴張,但同時也都趕上了「包分配」的福利。



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許多人農村學子,即使成績優異,也會在初中畢業後傾向於考取中專。因為讀中專,意味著早幾年分配單位,「穩」字當頭,這成了最好的安排。所以,四位姐姐不是護士,就是老師,抑或是國企職工。


與此同時,她們嫁得也都不錯,對方最起碼都是有單位的人。其中有一位姐姐的丈夫,還是在縣裡某系統擔任要職的官員。因此,四位姐姐如今要麼在縣城,要麼在省城,至於房子車子,自然不在話下。



四位姐姐的孝心可鑒,在差不多10年前,她們就共同出資給父母在老家建了一幢新房。新房的面積大,內部裝飾不輸城裡,用母親的話來說,「在老家算得上是一戶!」





在目睹了四位姐姐全家集體祭祖的盛況之後,我在回家後向母親說起了具體場景。母親表示,四個女兒中有一個女兒前些年已經離婚,家裡的矛盾也不少。當然,總的來說,這戶生了四個女兒的家庭還是村裡的富裕人家,羨慕他們的人還是很多。


除了這戶生了4個女兒的家庭,母親還提供了另一戶生了3個女兒家庭的近況,她認為這戶人家站在了村裡攀比舞台更中央的位置。為了區別兩戶人家,我把4個女兒這戶人家稱為A戶人家,把生了3個女兒的家庭稱為B戶人家。



B戶人家的3個女兒也都比我要大,她們的年紀在40-46之間。與A戶人家4個女兒相比,B戶3個女兒的學歷普遍要低,都只有初中或職高畢業。不過,B戶人家的經濟條件卻要好於A戶人家。如果說A戶只是城市中產階級的水準,那麼B戶則稱得上是中上階級的水平。一個核心因素就在於,B戶的大女兒實現了一樁跨國婚姻。



B戶的大女兒初中畢業後,憑藉招工進入了縣裡改制後的電子廠,之後又通過勞務中介去了新加坡打工。在90年代,去新加坡、日本打工3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不過,B戶大女兒真正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不是出國務工,而是直接與新加坡的一位男士結了婚。


這位新加坡居民也不是一般的企業職工,而是有著極好的經濟基礎。在村裡,流傳著一句描述男方家庭條件如何好的說法:「早上起來,連被子都不用疊,全部家務都有傭人來干!」我並不清楚B戶大女兒夫家的富裕程度,但大女兒為盡孝心,不但新建了老家的房子,又給父母在縣城買了一套大房子,還幫兩個妹妹解決了城裡房子的問題。由此可見,夫家的條件應該相當不錯。



按照母親的說法,B戶的男主人,也就是3個女兒的父親,過去是村裡有名的「懶漢」。在生產大隊的時候,他就被人嘲笑稀里糊塗過日子;到了後來「包產到戶」,他的懶惰,使得自家的日子更比不了別家。但沒想到,他卻有這段「後福」。為了解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村裡人總結的原因是:「懶人有懶福。」



剛剛提到,B戶大女兒是一個頗有孝心的人,當然她原本被父母當作「兒子」,要男方入贅用的,結果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向,乾脆嫁到了異國他鄉。所以,她的孝心裡可能也包含了一部分「基於歉疚而做出的補償」。但不管怎麼說,B戶大女兒頗具「大姐范」,在她成功晉陞到上一個階層後,又幫助兩個妹妹前往新加坡打工。



雖然兩個妹妹沒嫁到新加坡,但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在回國之後,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小事業,如今都稱得上是「小土豪」。以我格外關注的育兒領域來說,其中一個妹妹曾對我母親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極為深刻。這位「小土豪」對他人表示:「要給自己的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





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子



無論是A戶還是B戶,他們的日子都不錯,而且至少在外人看來,他們總體上和和氣氣、幸福美滿。那麼,為什麼他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幸福呢?是因為他們的家族基因好,還是他們的運氣好,還是別的原因呢?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然而,從我的觀察來看,在我的老家,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存在相似之處。對此,我會給出自己的解釋,不過在列出原因之前,我需要繼續列舉兩戶鄰居的案例。



C戶人家生了兩個兒子,一個80初,一個85後,年齡比A戶和B戶家的孩子都要小一些。兩個兒子的學歷都只有初中或職高,大兒子當過兵,退伍之後成了保安,小兒子就是一般的務工人員。多年以來,兩兄弟並沒有什麼大額存款。這一點,可以從房子的情況看出一二。到了這兩年,整個村莊僅剩下個位數的人家沒有建新房,C戶就是其中之一。





C戶人家的大兒子已經結婚生子。但在結婚前,發生了一件全村皆知的鬧劇。由於女方要求C戶人家拿出1萬元禮金——坦白說這在當地並不多,結果導致C戶女主人急得哭聲震天,因為她作為一家之主,的確拿不出來。最後,C戶女主人向多個親戚家開口,東拼西湊才把這婚給結了。


C戶人家的主要發展動力來自於女主人,但男主人並不懶惰,只是腦子不太靈光,像外出務工、做點小生意這類行為,跟他沾不了邊。另外,男主人前幾年患上重疾,已經去世。不過,關於他的觀念之陳舊,有一則信息值得補充。C戶人家大兒子和小兒子之間相差5歲以上,之所以會相差這麼大,就是因為小兒子其實是超生的。



在80年代,農村戶口如果只有第一胎是女兒,那麼允許生第二胎,而如果第一胎是兒子,那麼就不會允許生第二胎。在C戶男主人認為「兒子越多家庭越旺」,所以冒著罰款的壓力也要妻子生第二胎。最終,妻子躲到了隔壁省份江西,才順利生產第二個兒子。當時,有另一戶人家剛剛產下第二個女兒,於是前來詢問是否可以做個交換,當然也會給C戶人家一些經濟補償。但經濟條件並不好的C戶男主人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他寧願背負欠債繳納罰款,也不願意用男孩換一個女孩。



將近30年後,原本經濟條件就很一般的C戶,在村裡的相對經濟地位更低了。男主人關於「兒子越多越興旺」的暢想非但沒有實現,卻遭遇了大兒子結婚難,小兒子打光棍的窘境。而曾被他瞧不起的生了3個或4個女兒的人家,卻紛紛實現了社會階層的躍升。



最後一個例子是D戶人家。D戶也是兩個兒子,不用說,老二也是罰款換來的。與C戶不同,D戶是30年前村裡的富戶。上世紀80年代,D戶祖輩的經商經歷,令他們家蓋起了村裡第一座三層洋樓。此後,D戶主人多次經商失敗,又讓他們滑入了村裡中等人家的行列。



D戶家庭的兩個兒子是本科畢業,不過都是三本院校,即不但學費高昂,而且社會認可度偏低。兩個兒子都留在了二線城市,買房、結婚、生子,每一個步驟都帶來了現實的壓力。D戶男女主人都是勤勞中國人的典型代表,他們開個小餐館,還幫大兒子帶年僅1歲的孩子。



據母親說,D戶給兩個兒子買房時的補助都是16萬。為了湊齊給小兒子的補助,他們雖然年近60歲,但不得不繼續開個小餐館,以維持一定的經濟收入。既要做生意,又要照顧嬰兒,D戶男女主人的生活狀態堪憂。按照D戶女主人親妹妹的說法,「她瘦得只剩一張皮包著骨頭」。而在可預見的未來,D戶男女主人還要幫小兒子帶小孩,短期內,他們沒有資格鬆一口氣。



在老家,D戶的房子還是30年前建的那棟三層洋樓。開車經過的時候,我瞥了一眼,發現牆體已經發黑。與邊上一幢幢新式洋樓相比,他們的房子顯示出明顯的破敗感。或許,房子已經構成了他們當前生活境況的隱喻,在鄉村的攀比舞台上,D戶人家曾經站在中央,而現在,他們已經處在邊緣地帶。


ABCD四戶人家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將解釋四戶家庭的幸福與不幸,各自有著怎樣的相似之處,其背後的原因又到底是什麼?





被打通的婚姻市場



事實上,不管是A戶、B戶、C戶、D戶,還是母親這樣的一般村民,他們都沒有想清楚為什麼各家在過去30年里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當然,的確有人提到,「兩個女兒上等人,兩個兒子不是人」,也就是說生兩個女兒的家庭,經濟地位會迅速上升,生兩個兒子的家庭,經濟地位迅速滑落。不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沒有人梳理過。



在我看來,生男生女的不同,尤其是生多男和生多女的不同,的確構成了各自家庭此後興衰的重要原因。

而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差別,就在於原先橫亘在城鄉之間的婚姻市場隔離帶被廢除了。換句話來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婚姻市場也存在一個「城鄉二元結構」,即農村女生配農村男生,城市女生配城市男生,總體上,個人家庭很難突破這條政策鴻溝。



而從1978年,尤其是1984年之後,改革開放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城鄉之間的婚姻市場邊界逐漸模糊。而導致這一邊界模糊的一個大背景,或許有兩點值得重點闡述。



首先是教育的公平化。

從ABCD四戶人家來看,學歷最低的也有初中,最高的則為本科。像AB兩戶人家的大女兒,都出生在75年之前,她們並沒有因為是女兒而被剝奪讀書的權利。A戶人家的四個女兒,更是全部中專畢業。要知道,初中畢業是一道坎,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縣城工廠、酒店、飯店的招工要求,一般都是初中學歷。





相比,1950年代出生的農村女性,就有許多人無法上學,我的母親就是其中之一,她唯一的學校經歷就是上過幾天「夜校」,像他這樣的女性,在當時的老家並不少見。而到了70後,女性在受教育權上,開始跟男性獲得相近地位,只要女生成績好,她還是可以一直讀高中甚至大學。像A戶和B戶這樣連生三四個全是女孩的家庭,他們反而沒有歧視女性接受教育的可能。甚至,A戶父母因為女兒個個成績優異,還加大了對女兒升學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就業市場的擴大。

上世紀80、90年代,輕工業、服務業在縣城發展迅速,大量工人、服務員都來自各鄉各鎮的初中或高中畢業生,這兩個產業所吸收的職工,女性數量都不少於或多於男性。儘管男女同工同酬的步伐邁得並不快,但至少女性能夠脫離傳統的農業事務,直接進入城市的生產製造服務體系。



對於女性來說,工廠、酒店或賓館不過只是一個跳板,在日後從事經商,做個老闆,一點都不稀奇。當然,女性進入城市所獲得的改變,當然不僅僅是就業那麼簡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機遇結構值得特別指出。





接受完中等教育,又成功進入了現代就業市場,這對於女性來說,改變決不只是就業,而是

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的婚姻市場。

在中國社會,婚姻市場所奉行的主流標準是「男性略優於女性」,這裡的「優」不是外貌,主要是社會經濟地位。為了方便,我把這種婚姻模式稱為「上嫁型婚姻」。



對於農村的女性來說,接受過中等教育,從事一份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工作,其社會地位已經超過過去的農民身份。如果她長相甜美,交際能力不差,就很容易招來一群追求者(事實上,我家鄉的女生的確長得膚白貌美)。只要她稍加挑選,找一個條件不錯的城裡人嫁了,實在不算是一樁難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村裡,女孩因為在省城打工,再通過媒人介紹,最終嫁給了省城郊區的拆遷戶的案例不在少數。而這些拆遷戶人家的兒子,無論是學歷、長相還是其他能力都一般。他們實際上構成了省城男性的底層,按照女性上嫁型的模式,省城的底層女性是不會嫁給這些底層男性的。



所以,這些男性的家庭就把目光投向了從農村到城裡打工的女性。這些女性出身農民,但已經習慣城市生活,所以她們一方面懂得城市生活的規則,另一方面又不存在城市女性的傲慢。所以,省城郊區的底層男性,可以通過經濟上的優勢來捕獲農村外出務工女青年的青睞。類似的遊戲規則,也符合北京、上海、廣州這樣具有全國輻射能力的城市,只不過,嫁入這些全國性中心城市的女性換成了縣城或一般城市的女性。



婚姻市場輿論對上嫁型婚姻模式的「集體認可」,最終造就了今天大城市的「剩女現象」和廣大鄉村的「剩男現象」。在大城市,優質男性不足,無法應對優質女性的需求;在農村,底層女性上嫁給城市底層男性或鄉村中上層男性,所以大量底層男性無法進行婚配。兩大被剩下的群體,是選擇「上嫁型婚姻模式」的必然結果。





兒是陷阱,女是福星



回到ABCD四戶人家的案例本身,他們的家庭變化也與上嫁型婚姻模式直接相關。以A戶人家為例,四個女兒全部通過教育實現「農轉非」,進而嫁給城裡人或同樣受過教育的有單位的人。



B戶人家,大女兒以初中學歷進入電子廠,之後藉助跨國勞務中介的渠道赴新加坡,直接進入了新加坡的婚姻市場,她的跨國婚姻徹底改變了B戶人家的命運。上嫁型婚姻帶來的重大變化,在B戶人家有著最充分的證明。



C戶人家的兩個兒子均為農村底層,大兒子憑藉從軍生涯,一定程度上算是鍍了一層金,但退伍之後的工作並不能確保他實現階層上升。小兒子是85後,趕上了高考擴張,卻連高中都沒畢業,教育上的短板令農村男性很難有所突破。



某種程度上,大兒子之所以能夠結婚,就在於婚戀時間更早,農村婚姻市場的禮金要價還沒有高得離譜。同時,父母面對第一個兒子,還有能力在家族內部進行資源動員。到了小兒子,婚姻市場的禮金已經令他們無法承受,父母也沒臉面再去求人。所以,C戶人家的小兒子被剩下,多少是一種無法抵抗的必然結果。



D戶人家的兩個兒子都趕上了高考擴張,並且都搭上了就讀本科的列車。不過,在一般本科如大白菜的背景下,兩兄弟本科文憑的含金量已經大不如前,他們要獲得階層上升的動力,難度也非常之大。同時,他們留在了城市,這意味著他們和父母必須面對城市婚姻市場不斷攀高的要價,其中房子是最大的資金去處。



當然,在對兒子付出這條賽道上,買房只是一個開始,之後漫長的育兒過程更需要父母長期的投入。也正是陷入了這個「幫助兒子」的巨大陷阱,所以D戶男女主人的生活狀況並不幸福。



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問,生多個兒子和多個女兒,難道這一點就完全決定了他們各自家庭的命運了嗎?當然不全是,

人永遠在枷鎖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個人的觀念、行動和運氣就不重要。



我想說明的是,宏觀環境的確在結構上塑造社會本身,至於同樣的環境下,不同家庭的命運,最終還要取決於個體的觀念和行為選擇,以及個體與大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在互動中,運氣總是繞不開的一個因素。例如,B戶人家的大女兒,當她或主動或被動進入新加坡的婚姻市場後,能夠最終嫁入一個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反哺原生家庭的老公,這就是一種運氣。而對於D戶人家的小兒子來說,大學畢業後,他幸運地通過了司法資格考試,進入了一家律所。若干年之後,他的奮鬥也許會有開花結果,他的家庭命運也會發生改變。



再一次回到有著300多戶人的老家村莊,那些生了兒子的家庭,也有飛黃騰達的案例,那些生了女兒的,也有誤入歧途的真事。只不過,

在總體上,生了女兒,尤其是生了多個女兒的家庭,他們有更多次的機會搭乘「『婚姻改變家庭』號」航班,飛離原先的社會階層,女兒成了他們的福星;而生了兒子尤其是生了多個兒子的家庭,父母需要承受婚姻市場的較高要價,也因為無法與兒子直接分家,容易陷入到為兒子操辦人生的「付出型陷阱」之中。



最後,對於這一代行將老去的50、60後父母來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承認一點,女兒往往比兒子更孝順。在同等的經濟條件下,大多數女兒會比大多數兒子對父母更加貼心,提供更多的精神性陪伴。這種因為子女性別不同帶來的行為不同,也影響了這一代老人的幸福指數。



原標題:《鄉村生育觀察:生兒是陷阱,生女是福星》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的山寨建築 | 大家
我們要做點什麼,才能讓這個世界好一些丨張明揚+朱學東+曹東勃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