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事 | 吃著吃著就哭了

小事 | 吃著吃著就哭了






我那時不到 20 歲,尚未體會過在外漂泊數年之人回到家鄉之後,吃到家鄉飯時流下的第一滴眼淚。

這是知乎君分享的第

898 

篇小事。



題圖:Yestore.com 版權圖片庫



有什麼吃著吃著哭了的故事?


  


知友:沙丁魚

想起來一件事。

2012 年夏天,在泉州德化下邊的一個農村支教。

我是北方人,去之前,母親擔心我在當地吃飯吃不慣。走之前硬要給我帶兩包鹹菜,配飯吃。自己在家炒的。我出門一向不喜歡帶太多東西在身上。力阻半天,最後母親答應我不帶了。

到登機口安檢的時候,準備拿電腦出來。打開書包,手塞進去,摸到一個軟軟的塑料袋。拿出來一看。是兩包抽好真空的鹹菜,自己炒的(家裡是搞餐飲的,店裡有抽真空的機器)。

當時只是覺得,我媽又在給我添麻煩,這玩意兒,萬一安檢不讓過怎麼辦。

萬幸的是,最後還是安全帶到了廈門。後來便是轉大巴,然後步行幾公里。終於到了我們支教的那個小學。

條件比我想像的好了很多,至少比起我以往去過的西北農村來說,雖然是農村,但沒有塵土飛揚,南方沿海農村種植的農作物我也是第一次見。而且還可以洗澡。學生也都很可愛。人生中唯一一次被不停地「丁老師」叫著,心裡也十分欣喜。

唯一沒辦法接受的,是食物。

我一個是北方口味,到了東南沿海地區本身就不太習慣。另一個是那個農村條件也確實不太好。校方給我們這些老師們保證了頓頓有肉和魚。但是就我而言,幾乎是每頓飯都吃不了幾口。

而且,作為不經常出遠門的我,在那裡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第三天開始,上吐下瀉。去上課的時候,連我年紀最小的學生都明顯看出我的臉色不太對。

天知道,我已經三天沒好好吃東西了。我 180 的個子,150 斤的體重,一頓飯能吃四碗米飯。在這三天里我幾乎每頓飯只扒拉幾口。

當時心裡想的是,實在不行,撐不下去就不撐了。索性直接回家。但又覺得,這不就成了他們口中整天說的城市孩子受不了苦么,才幾天的時間,就成這個樣子。吃不了苦,不負責任。

撐到第四天的時候,想起了袋子里的兩包真空鹹菜。

鹹菜這東西,不知道外地人是怎樣的。但是西安人都明白,家常菜里少不了,但永遠都不可能是主菜。它像是吃涮肉時芝麻醬里的韭菜花,吃重慶火鍋時香油里的蒜泥,吃泡饃時的辣椒醬,總是擺在桌子上,而且不容易壞,炒好了就放在那裡。但是在你有著更好的選擇時,你永遠都不會去想起來。

可這時候我沒得選。

吃晚飯的時候,從行李里拿出來一包,去多要了一個盤子,打開,倒了半包進盤子里。然後扒拉了兩三筷子到我的碗里,剩下的讓同桌的老師們一起分了。

大概花了不到十秒的時間配合著鹹菜吃完了那碗米飯,又看了看盤子,已經被分享差不多了。迅速把最後一點倒進了我的碗里,轉身又去打了一碗米飯,又是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空了。

經濟學裡學過一個很基礎的邊際效用的概念,講你在最餓的時候吃下的第一個肉包子效用是最大的。這個時候,我已經餓了整整三天。那時那包鹹菜的效用,可能會排在我人生里的前幾名吧。

吃第三碗米飯的時候,眼睛開始紅了。

其實你們應該也已經猜到了,從我第一段動筆,差不多就是個這樣的故事。

我那時不到 20 歲,尚未體會過在外漂泊數年之人回到家鄉之後,吃到家鄉飯時流下的第一滴眼淚。中國人常常講鄉愁。年少時,生活在城市裡,無憂無慮,怎麼會去管這些。只有真正的挨了那種苦之後,受了罪,然後回過頭再去看,那種感覺,很別樣。

我是想起了母親,走之前一個隨手的動作,不顧我的阻攔,放進我的包里。到底姜還是老的辣。感慨自己過於年輕,不知天高地厚。那份鹹菜,更像是一份感情的物化,陪到了千里之外,在你最渴求幫助的時候,做一個錦囊袋。

故事就到了這裡。一共只有兩包。本來走之前母親說多帶點,我說一包都不要帶。她知道我過於倔強,就只給塞了兩包進來。接下來的日子,就是一丁點都捨不得浪費,一點都不敢多吃,害怕吃完了就再也沒有了,經常吃的時候會鼻子突然變酸,然後心理默默罵自己。

回家之後,過了很久。一起去的一個朋友給我發來消息說,當時我們在泉州一起吃的那個鹹菜太好吃啦,你能不能讓你媽媽再炒一點給我寄過來呀。給她寄過去之後,她和我說,怎麼感覺總不是當初那個味道呢。

我也覺得不是當時那個味道。

戳「閱讀原文」查看剩下 597 個回答

小事 | 20 年的運氣換一回


小事 | 惡果


小事 | 教養不以為名,而名從之


小事 | 老公獨自休了婚假

小事 | 網吧,一個完美的烏托邦式社會模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年度熱門文章 | 在奢侈品店工作是什麼體驗?有人拿 1 塊錢提成,有人搭上 VIP 客人
小事 | 共患難,共祝願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