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再見煩惱,找到覺悟的自己!
一行禪師(1926.10.11 - ),越南人,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
著作有《佛陀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佛陀傳記》《來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太陽,我的心:觀照的奇蹟》等書籍。
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如我們被貪、嗔、痴所左右,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地過好生命的每一分鐘。
我們將無法同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交流,和其他人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膚淺和貧乏。
接受觀察到的一切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空虛、疲勞和無聊,感覺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們試圖跟其他人接觸,努力也會徒然。
我們越努力,就會越失落。
這種情況發生時,應當試圖停止跟身外之物進行交流,反求諸己,與自己進行交流,過著「獨處」的生活。
應當先關上通向社會之門,再回到自身,練習在覺照中呼吸,深入觀察身內身外正在發生的事情。
接受觀察到的一切現象,向它問好,向它微笑。
最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專心致志地行禪或坐禪、洗衣服、拖地板、沏茶、清洗澡堂等等。
假如這樣去做,將會恢復我們豐富的精神生活。
對當下保持完整的覺照
佛陀是人,他過著覺悟的生活,時刻安住在當下,輕鬆自在,安穩不動。
他的內心永遠是充實著——自在、快樂、富有智慧和慈悲。
假如我們安住於正念,就不再貧窮。
因為修習安住在當下,使我們充滿了喜悅、安詳、智慧和慈悲。
甚至,當遇到了精神貧困者,我們還能深入地觀察,並發現他們的內心隱秘,從而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當我們看一部糟糕的電影或小說時,假如自己的心靈很貧乏,覺照力很弱,那麼這部電影和小說可能會擾亂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變得愈加貧乏。
相反,假如我們的覺照力很強,將會發現隱藏在這部電影或小說中深層次的東西。
或許能夠看透這部電影的導演或這部小說作者的內心世界。
用文學批評家或電影批評家的眼光,我們就能夠看出很多人看不到的東西,即便是一部糟糕的電影或書,都可以教會我們這一點,因此我們並不因為讀那種糟糕小說或看那種糟糕電影而變得精神枯竭。
只要我們對當下每一個細節保持完整的覺照,我們就能從中獲益。這就是勝妙獨處的方法。
煩惱習氣
《勝妙獨處偈》的開頭一句是「慎莫念過去」。
「念過去」的意思是為已經發生和消失的事物而懊喪。
佛陀對這一句偈語是這樣解釋的:
「有人作如是思維,過去色如何、過去受如何、過去想如何、過去行如何、過去識如何,若思維是事,心生執著,不肯放舍,是謂念過去。」
佛陀教導我們,不應當追念過去,因為過去已不復存在。
若迷失於對過去的思憶當中,我們就失去了現在。
生命只存在於當下,失去了當下就是失去了生命。
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楚:我們必須告別過去,以便可以回歸當下。回歸當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觸。
在我們的意識中,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我們追憶過去、生活在過去的意像當中呢?
這種力量就是由各種各樣的煩惱習氣(梵文:Samyojana,結使)即由行心所構成的,它們產生於我們內心,並且將我們束縛住。
我們所見、所聞、所嗅、所味、所觸、所意,都會增長我們的習氣,諸如貪愛、煩躁、憤怒、散亂、恐懼、多疑等等。
習氣植根於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深處。會影響到我們的意識和日常行為,它們促使我們思維、言談,甚至做一些根本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由於它們是以這種方式來驅使我們,所以又被稱作「結使」,以種種方式把我們束縛起來。
人的習氣,通常提到的有九種:貪愛、嗔恨、驕慢、愚痴、見取見、執著、疑心、嫉妒和自私。
其中,最基本的習氣就是無明,即喪失了覺照,其它所有的習氣都是由此而來。
儘管有九種習氣,由於貪愛總是被列於首位,所以,常常用它來代表所有習氣。
在《摩訶迦旃延跋地羅帝偈經》中,迦旃延比丘解釋道:「我的朋友們,何謂住於過去?有人這樣思維:『過去我的眼睛如彼,我的眼睛所觸之色如彼』,這樣一想,他就被貪愛所束縛,有了貪愛就有了渴求。這渴求之感受就使他執著於過去。」
迦旃延的解釋可能會使我們這樣認為:使人執著於過去的唯一習氣就是貪愛。
但是,迦旃延所指的貪愛,實際上代表了所有的習氣。
有時只要一聽到某人的名字(他過去冤枉了我們),習氣馬上就會自動地把我們拖回過去,又重新體驗過去那種痛苦和煩惱。
過去是一個儲藏室,既有痛苦,也有幸福。
執著於過去就是對現在的麻木無知。當然想要做到放下過去,回歸當下是不容易的。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擋住內心的習氣。
我們要學會改變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夠自如地專註於當下。
現在也是由過去構成
現在包含著過去。
當領悟了習氣是怎樣在內心引起種種衝突,就會明白過去是如何入於當下的,因而我們也就不會再被過去所淹沒。
佛陀說「慎莫念過去」,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被過去所淹沒,而不是應當停止反觀過去,以便更深刻地了解過去。
當回顧過去並對它進行深入觀察時,假如能夠牢牢地安住當下,那就不會被過去所控制。
當它從現在的角度進行反觀時,會變得更加清晰,我們就可以向它學習。
假如我們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入地觀察,我們對它們就會有一種新的理解。
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
假如知道過去亦存在於現在,那就會明白,可以通過改變現在而改變過去。
過去隨著我們進入現在,它也就屬於現在。
深入地觀察過去,了解它們的性質,並且改變它,這就是改變過去。
過去是真實的。它就是我們內心的習氣,有時很平靜,有時會突然醒來。
佛教中,有一個梵文詞,叫做「anusaya」。
「Anu」的意思是「一起」,「saya」的意思是「躺下」、「潛藏」。
我們可以把「anusaya」譯成「潛在的趨勢」。
唯識宗的說法,「anusaya」就是潛藏在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識中的種子。
習氣永遠與我們在一起,但是它卻潛藏在意識的底層。
修習禪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種子現形時識別它,觀察它,並且改變它。
這是一個神奇的功課!只需16分鐘就可完成。總閱讀已超過100萬,精選奇蹟分享已超過1000條。
給您信心與能量,解決困惑、疾病!約你每早7:00、每晚9:00共修……
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收穫?
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焱開
審稿|建君 桂桂
來源|鑫福軒 ID:xgxinfuxuan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星雲大師:忍耐不是忍氣吞聲,而是顧全大局,為眾謀福!
※正月初五迎財神:寂靜法師告訴你財富的源頭在哪裡!
TAG:禪者Cha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