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1個月債務增1萬億美元,美國債務22萬億美元,外媒:很不幸

11個月債務增1萬億美元,美國債務22萬億美元,外媒:很不幸

2018年,美國聯邦赤字高達1萬億美元,而最新的數據是,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於本周一正式突然22萬億美元,截至目前,這一不斷飆升的債務額為22,009,384,831,100美元。

我們長期跟蹤美國債務進程,清晰地看到,自2017年三季度開始,美國債務總額由19萬億美元快速完成了向20萬億美元,21萬億美元並跳升至22萬億美元的三級跳,而21萬億美元向22萬元的這一次跳升僅僅只用了11個月的時間。據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報道,彼得·彼得森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彼得森表示,這樣的財政赤字里程碑是很不幸的,美國財政狀況不但不可持續或還將進一步惡化。

這與美聯儲關於美國經濟債務模式的觀點如出一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對NPR指出,長期來說,美國處於不可持續的財政道路,這表明,美聯儲已認為美國經濟向全球兜售美債的模式並不可持續。我們從美聯儲及多個美債的外國持有者近期減持美債的趨勢中也可以洞察一斑。

數據來源Zerohedge

我們知道,自美聯儲於2017年10月開啟縮表以後,美聯儲計划到2022年將原有的近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縮減到2.2萬億美元,其中,每年減少持有2500億美元美債。例如,僅在去年10月最後一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總額500億美元,下降了338億美元 ,其中就包括238億美元的美債,美聯儲作為這個階段美債最大做空者或漸漸浮出水面。

對此,新債王Jeff Gundlach近期指出,美聯儲不會像2008年金融危機後那個階段一樣再大規模購買美債,儘管美聯儲今年發出了相對鴿派的加息預期,但購債計劃卻不可同日而語。美國國會預算辦會室CBO也不止一次地警告稱,美國經濟的債務狀況非常不可持續。

但矛盾的是,美國經濟卻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向全球兜售債務而運轉的模式,顯然,美國聯邦不斷膨脹的債務需求是轉嫁其每年高達萬億美元赤字的渠道。而根據下圖的預測數據,截至2021財年間,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將增加4.78萬億美元,這幾乎是美國經濟史上罕見的一個紀錄。而格蘭特利率觀察員的吉姆格蘭特表示,未來幾年,美國赤字將達到2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一旦包括美聯儲和美債的外國持有者都不約而同地不再青睞美債資產,甚至大幅減持美債,美國經濟則可能進入空心狀態。我們注意到,除美聯儲之外,全球多個美債的外國持有者同樣在過去數月開啟了減持美債潮。

去年全球至少20個美債的外國持有者紛紛在不同月份不同程度地減持了美債。例如,2018年4月至10月,印度六度減持了美債,減持總額達188億美元,佔據印度此前持倉1570億美元的近12%。在2018年4月至9月,德國減持了177億美元美債,減持比例20.58%。而俄羅斯在2018年史無前例清倉式減持美債。目前,俄羅斯已減持了近87%的美債,從2018年1月的969億美元削減至2018年11月的128億美元,共減持841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債的第二大外國持有者的日本也在2018年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減持美債,僅在2018年的8-10的三個月間,日本持倉連續三個月下滑,拋售美債再次刷新7年來最低值(2011年10月以來)。分析認為,儘管日本在2018年11月略有增持美債,但該國減持債的趨勢或還將繼續。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美債第一大海外債權人,中國(內地)於2018年11月環比減持175億美元,總持有規模1.1214萬億美元,這是中國開始連續第6個月大幅度減持美債,持倉規模創2017年5月以來新低。

對於美聯儲和全球投資者都在大幅減持美債,億萬富翁投資人吉姆·羅傑斯認為,在龐大的債務問題重壓下,美國面臨著比2008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的一場危機,受美國債務及美股高估值的影響,美元資產或將成為徹頭徹尾的威脅。而在野村資產管理固定收益部門首席投資長Masahiro Kawagishi看來,美國經濟無疑引發這樣一種擔憂,即美元可能不再是以前那樣的主要貨幣了。

Zerohedge援引美國修復債務運動聯合主席賈德格雷格和愛德華倫德爾說,美國債務超過22萬億美元是另一個令人遺憾的提醒,這或是美國聯邦留給下一代不可原諒的標籤。對沖基金Baupost Group負責人Seth Klarman稱,美國債務超過GDP,可能導致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美國)下一場金融危機的種子很可能在今天的主權債務水平中找到。最終,人們只會拒絕向山姆大叔(美國)借錢。(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見地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農民或從美國撤出,轉向中國市場,但加拿大農民或提前出局
尋找「石油大象」?非洲多國或將由窮變富,成為下一個沙特經濟?

TAG:商業見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