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類磁滯效應與反疫苗接種運動

類磁滯效應與反疫苗接種運動

拒絕改變、想要延續自身過去和當前的狀態是人類的天性——用時髦點的詞就是舒適區。但當個體行為蔓延至整個社會時,就形成了一種難以打破的認知禁錮。


現在,達特茅斯學院的數學家給出證明,這種被稱為社會「遲滯現象」的強大慣性足以解釋當前反疫苗運動所形成的駭人聲勢。


「考慮到免疫接種的所有好處,理性的人們很難理解為什麼接種率如此之低。」達特茅斯的數學生物學家,主要作者Feng Fu說,「分析歷史,我們現在知道滯後性是答案的一部分。」

滯後Hysteresis,大致來源於希臘語中的「剩餘」,基本上指過去影響到現在時所發生的事情。


該術語於1881年首次被用於描述磁物理學,但從那以後,這一令人費解的現象進入了其他多個領域,包括經濟學、市場營銷和人類行為。


磁性物質都具有保留其磁性的傾向,將鐵磁體(磁中性狀態)置於外加磁場中磁化時,磁場強度從零增大,使磁化強度增大至一定值,此時若將磁場慢慢減小,則磁化強度並不沿原來的變化曲線回復原狀,而是沿另一曲線變化.磁化強度隨磁場強度的變化中,磁化強度的變化總是落後於磁場強度的變化,出現滯後的現象,此種現象稱為磁滯


而在經濟復甦時,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也屬於一種滯後現象。

現在,神奇的是,數學家認為也可以用它來解釋公眾對疫苗的抵觸。


事情是這樣:儘管有大量證據表明疫苗既安全又有效,但近年來疫苗接種率毫無起色,反疫苗運動如火如荼。


似乎無論進行多少宣稱和科普,世界都無法達到適當的群體免疫水平(需要接種疫苗來培養足夠抗病能力的人口比例),這使全社會都面臨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新的研究表明,至少部分抵觸可能是由於一則影響深遠的謠言所帶來的不安感——稱MMR疫苗會引發兒童自閉症。


這些記憶,無論在科學上多麼站不住腳,都會在歷史中留下陰影,滯後性將歷史的影響延續到現在和未來,強化公眾排斥疫苗的心理。

問題主要源於疫苗自身的性質。由於疫苗有時確實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並且永遠不可能提供一勞永逸的完全保護,所以,作者認為社會公眾特別容易接受陰謀論。


「一旦人們對疫苗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提出質疑,就很難讓他們擺脫這些負面聯想。」Fu解釋說。


換句話說,過去或真或假的信息形成了一種阻力,減緩疫苗接種率的恢復速度,使我們所有人都陷入到了危險之中。


例如,作者指出,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將疫苗接種率從30%提升到91%需要15年時間——在理想情況下本來只需要一年時間。


此外,在法國這樣的國家,儘管疫苗有效,但麻疹還是捲土重來。

「人口中的疫苗接種水平可能會迅速下降,但由於滯後現象,想要恢復同一群體的免疫水平可能需要很多年。」共同作者達特茅斯數學家陳興如解釋道。


該研究首次表明遲滯在分析公共衛生問題時非常有用,作者希望我們能找到繞過這個障礙的方法,它可能會讓我們擺脫目前的疫苗接種狀態。


「這項研究顯示了為什麼很難逆轉免疫接種率下行趨勢,」共同作者達特茅斯數學家Xingru Chen說,「圍繞著公共衛生問題,邏輯論證的純粹力量不足以克服滯後性和人類的天性。」


相反,數學模型表明,只有公眾願意接受它們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達成社會免疫體系。

因此,數學家們敦促衛生部門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同時儘可能讓公眾明白免疫接種的好處。


你不光是為了自己或你的孩子而進行接種——你也在幫助別人。


該研究已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AI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了一個未知的「幽靈」祖先
研究發現:蜜蜂具有基礎數學運算能力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