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官場失意,實業留名:身為總督之子,周學熙何以華麗轉身?

官場失意,實業留名:身為總督之子,周學熙何以華麗轉身?

作者:金滿樓

近代實業家周學熙系兩江總督周馥之子,不過其聞名於世,主要功績不在官場,而在實業。

早在清末時,周學熙就跟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老袁手下,也確實做了不少事,前途一片光明。

1903年,周學熙奉命訪日。在參觀了日本的各大船廠、鋼鐵廠、造幣廠、銅礦、銀行等之後,周學熙認為,日本的迅速崛起,其要訣不外乎三點,即:

練兵、興學、製造。

由此,中國若想走向富強,也必須從軍事、教育、經濟三方面效法日本所走的道路。

回國後,周學熙被委派為直隸工藝總局總辦。之後的北洋實業,很大程度上即以此為起點。在袁世凱推行「直隸新政」的過程中,周學熙在實業方面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當然,周學熙在實業方面的成就還不止於示範作用,而是身體力行,辦理了近代史上幾家知名的企業,如啟新洋灰公司、灤州礦務公司、華新紡織公司等。

啟新水泥公司原名「啟新洋灰廠」,其創辦於1906年。周學熙接手後銳意經營,其將陳舊落後的機器相繼淘汰更新,水泥年產量也由18萬桶迅速躍增為24萬桶。

在此基礎上,周學熙看準了市場對水泥的急度需求,隨後又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其在十餘年間增設了三個新廠並收購了競爭對手湖北水泥廠。

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啟新洋灰公司的水泥一度壟斷了中國市場,北京圖書館、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大陸銀行、上海郵政總局等知名建築,都是用啟新水泥建造的。

在袁世凱的大力支持下,周學熙又於1907年成立灤州礦務公司,以圖從英國人霸佔的開平礦務公司中挽回利權。

原來,開平礦務局督辦張翼在庚子年時受英國墨林公司的誘騙,開平礦務局以「合作代理」的名義落入了英國人之手並改名為開平礦務公司。

周學熙上任後,即在開平礦區四周便布礦井,其中既用新法,也用土法,開平礦區幾乎被灤州公司的煤礦所包圍。

之後,開灤煤礦又與開平礦務大打價格戰,最終迫使英商答應中方以178萬英鎊的價格贖回開平礦務公司。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辛亥年的變故,開灤煤礦與開平礦務最終合併成為中英開灤礦務有限公司,股權對等平分,利潤則中四英六,管理權仍被英方把持。

對此結果,周學熙極度失望而拒絕出任新公司督辦。此後30多年中,開灤煤礦始終被英資公司控制,一直到1948年底才由新中國收回。

1908年,周學熙受袁世凱(已上調為軍機大臣)的推薦開辦京師自來水公司。據其本人在年譜中的記載,公司創辦之初,各方都認為此舉必能獲利,因而認股者頗為踴躍。

經過22個月的精心籌劃和施工,京師自來水工程於1910年2月全部竣工。

但是,由於自來水公司系公用事業性質及其他各種原因,公司建成後卻連年營業不佳,這也是周學熙所辦實業中少有的一例。

1915年,周學熙在準備淡出政壇時創辦了天津華新紡織公司。當時由於歐戰正酣,國內紡織廠大多生意興隆,盈利倍增。

華新開辦之後,發展迅速,僅 1919年一年就獲利高達140萬元,而其總資本也不過200萬元。

在獲得了豐厚的盈餘積累後,華新公司又在青島、唐山、衛輝等地開辦分廠,勢頭一度壓過了風頭正勁的日本紗廠。

此後,周學熙又相繼開辦了啟新磁廠、耀華玻璃公司等,其間各有成敗盈虧。

創辦各種實業的同時,周學熙又於1919年聯名發起中國實業銀行,以為實業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實業銀行開業後,其總行設於天津,分行設於上海、北京、濟南等處,並附設永寧保險公司。

1926年,周學熙另行創辦華新銀行,資本金100萬元,其主要業務是為華新紡織的四個廠調劑資金。

由於年齡漸長而旗下實業漸多,周學熙於1924年建議成立實業總匯處,以統籌管理灤州煤礦、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紡織四廠及其兒子周叔迦管理的普育機器製造公司等。

不過,實業總匯處的運作並不成功,周學熙任職一年後感到有心無力,最後只能稱病辭職。總匯處結束後,各實業股東另組實業協會,公推周學熙任會長。

兩年後,實業協會又改組為實業學會,周學熙自知無可作為,加之身體多病,於是就此引退。

從1898年參與管理開平礦務局開始,周學熙在之後近三十年間參與或親自創辦了包括金融、煤礦、紡織等二十多個近代知名企業,其資本總額一度高達四千多萬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由此,這個以周學熙為代表的新興實業資本集團,也在中國近代實業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晚年退居期間,周學熙自編了一部年譜,其中首句為:「餘生平以恃餘蔭享安逸、無益於世為可恥」。

以事實論,周學熙確有資格說這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瘋狂的外星人:荒誕有餘,笑點不足,勉強及格
「白銀協定」與「桐油借款」:民國銀行家陳光甫的不朽功勛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