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牆根故事:二月二龍抬頭,莒縣民俗是這樣的

牆根故事:二月二龍抬頭,莒縣民俗是這樣的

一畝三分地與二月二

「一畝三分地」的事,源於明朝初年。話說朱元璋坐上大明皇帝寶座後,深知農耕之重要。民以食為天,治國方針必須以農為本,為官必須以重農耕為先,使大明國土耕耘者莫忘國課。

洪武元(1368)年,大明國在南京設立了南北兩壇。南壇為神農壇,北壇為社稷壇。神農是傳說中的農業與醫藥的發明者,他教人用木製的耜來從事農業生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從採集漁獵進入農耕的情況。又傳說他嘗百草,用草藥給人治病。為紀念和祭祀這位農耕先驅和號召天下人民勤於耕事者。朱皇帝便於壇下置一畝三分地,作為私田耕種,並繳納錢糧。還規定省為一畝二分,州為一畝一分,縣為一畝。

後來,大明遷都北京,照設兩壇。按照傳統,大明曆代皇帝每年的「二月二」節這一天,都要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南壇祭拜、祀祁上蒼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再由皇帝親自扶犁,大臣傍牛,舉行耕耘儀式,為農耕之表。

正午時,正宮娘娘按民間風俗送飯到田間。此後,該土地由南壇御史管理,戶主是當朝皇帝,錢糧繳納宛平縣。剩餘糧食盛於金碗,分送大臣及各省督撫。

依據資料記載,濰坊明版年畫「二月二,龍抬頭」,至今每年印數百萬份,銷往全國各地。皇帝扶犁、御史傍牛。娘娘坐在鳳攆里,攆前擺著半朝鑾駕,旁有一挑夫挑著擔子。畫頭標語是「二月二,龍抬頭,萬歲皇爺使金牛,娘娘送飯天下收。」

莒州南壇在今農科所,每年的二月二節,莒州知州便帶領官員、衙役,乘坐官轎,前領馬後隨馬地到南壇舉行耕地儀式。午響,知州夫人乘轎來南壇送飯,還要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

該地由魯慶管理,魯慶是今東關一街魯氏前輩。莒州錢糧按上下兩忙(芒)收取。上忙定為夏至後的第一個收日,開倉納糧。魯慶是第一個納錢糧的人,繳納錢糧的戶主是在任知州。下忙在秋後征糧。

每年的「二月二」節這一天,民間各個村的庄長要在土地廟前撐起一把黃羅傘,擺上一桌供桌,主要供品是半個豬頭,另有多路供品。庄長要帶頭作揖叩頭,各姓年老德高望重者皆參加。

這天,各家各戶都要炒上糖豆,到土地廟子上供奉土地老爺。屆時,點燃香紙,叩頭拜土地老爺,祁年風調雨順、老少平安、天下太平。農戶在日出前將草木灰置於簸萁里,用椿木棍敲打,圍宅舍一圈,防妖邪入宅,保全家平安。還要在院內、門前、打穀場內用草木灰畫多個圓圈,中間放上些許五穀雜糧,有的還放小錢,有的還畫上梯子,寓五穀豐登糧滿倉,四季來財家業興旺。(據東關五街王立明講述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為宋成泰據東關五街王立明講述整理創作,並獨家授權《牆根故事》發布。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歡迎關注「牆根故事」,莒國文化,源遠流長,精彩故事,與您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牆根故事 的精彩文章:

牆根故事:莒縣元朝鄒狀元曾被稱「鄒大膽」,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TAG:牆根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