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貧民媽媽養出了兩個耶魯億萬富豪,靠的竟是「讓他們多做家務」

貧民媽媽養出了兩個耶魯億萬富豪,靠的竟是「讓他們多做家務」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來源 | 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K12原創國際化教育平台,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一位華裔媽媽引起了美國媒體的「牆裂」關注。

她出身貧苦,從小生活在馬來西亞一個

貧窮的農家

17歲時,她移民來到美國,沒有學歷也沒有錢。


可是人家養出了超級給力的兒子!而且還不是一個,

是三個!

大兒子Justin畢業於耶魯,在攻讀物理和心理學的同時,他創建了Twitch。



2014年,Twitch以9.7億美金的價格被出售給了亞馬遜。

二兒子Daniel創辦了Cruise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2016年,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Cruise公司。

一家出一個億萬富翁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她家一口氣出了

兩個!


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兒子,也成了一位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兒子們告訴大家:



是媽媽的「

家務教育法

」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辦和管理公司。

著名商業媒體Business Insider對大兒子Justin和二兒子Daniel的採訪。



兩個人都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小時候做家務的事(did chores as kids)

「你不能消除生活糟糕的部分,否則好時光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要說Justin媽媽(簡稱J媽好了)有什麼秘訣,那就是:

從小讓三個兒子幫忙做家務

不僅僅是做家務,她出外工作的時候,還會毫不手軟地把兒子們「當童工」來用。


比如,

她曾經做過房地產經紀人,需要在周末修理破破爛爛的出租屋和其中的傢具,然後再把房子租出去或者是賣出去。

所以,每到周末,J媽就帶著三個兒子,去完成所有討厭的維修房屋的工作——



比如粉刷房屋、修理桌椅,和打掃衛生……

孩子

們也經常需要幫媽媽做一些基本的辦公室工作,比如錄入貸款數據之類的。


圖片來源:Picjumbo

Justin說:


「幫媽媽幹活壓力很大,也很痛苦。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我們一邊刷房子一邊抱怨的時候,她會對我們說:



"你覺得這些活很難嗎?如果你到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馬來西亞農場),我保證你連一天都堅持不下來!"

她還告訴我們,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痛苦的,但它同時也很美好,你必須接受好處和壞處共存。



你不能消除糟糕的部分,否則好時光也會變得沒有意義。」

特殊的家務布置法


鍛煉孩子的團隊精神

在鼓勵孩子們做家務的同時,J媽布置家務的方法也很特別。

家裡有三個男孩,但是J媽並不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單獨給每個人布置任務。

相反,她只是做一張「家務清單」,然後讓三個兒子自己協商和選擇去做什麼。

而且,只要單子上的家務沒有做完,三個兒子就全部不許去打電腦遊戲!

Justin說:


「我們都覺得這樣很不公平,但重要的是做家務確實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


圖片來源:電影《魔法保姆邁克菲》

它讓我們從『只考慮自己』變成了『了解我們的責任』,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團隊。」

很快,做家務就變成了「組織一個團隊去完成一項任務」,一起工作,了解每個人的特點,分配任務,控制局面,計算彼此的工作量……這些訓練不斷提高著孩子們的執行能力。

Justin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覺得做家務和開公司其實是一樣的。任何的初創公司,所有人都好比坐在同一艘船上,誰做了什麼並不重要。



我們只需要把特定的事情做好,這樣才能夠成功。



如果我們成功了,那麼所有人都贏了。如果我們不成功,所有人就都輸了。

正是媽媽的教育方法,教會兄弟三個如何在團隊中工作,也讓他們懂得了應該如何設立目標。」

以身作則的非傳統「虎媽」

生活里,三兄弟把媽媽稱為「虎媽」,但他們也說,她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虎媽。

J媽對孩子「要求很高」,但她激勵孩子的方法並不是懲罰,她不喜歡懲罰孩子。



相反的,

她用設立高標準來激勵孩子們,然後,以身作則

J媽是華裔,17歲的時候從馬來西亞來到美國。



她在馬來西亞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長大,父母都是農夫。

剛到美國時,J媽什麼都不懂,但是很好學,去學費便宜的社區大學讀了兩年書,之後轉學到華盛頓大學就讀,她在那裡得到了一個物理學的學士學位和一個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

畢業後開始在數據設備公司工作,幹了幾年以後又轉去做房產經紀。

Justin說:


「媽媽總是對我們說:



"你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我把這句話翻譯為:你如果想要成為最棒的人,你就要努力奮鬥成為最棒的。



這是一種很棒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我創立了初創公司,努力做到做好。」

專家說,做家務=人生成功!


2002年,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Marty Rossmann發表了一項震撼教育界的研究成果:

家長通過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就能對孩子的未來施以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習得關愛他人的同理心。

促進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技能的發展。這些動作不僅能讓孩子的身體素質得到很好的鍛煉,還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促進負責抽象思維那部分大腦的發育,提高孩子的閱讀、寫作和計算能力。

做家務還能為孩子帶來幸福感。



研究發現,當孩子們發現他們能為家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時,他們會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深層次的幸福快樂。

從長遠來看,從小學會在家務中承擔積極的角色,還能讓孩子擁有更幸福的婚姻。

2007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分擔家務為衡量婚姻滿意度的三大首要因素之一

2013年美國一項關於家庭問題的研究也發現:

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幸福美滿長久。

而實際的情況可能非常令人擔憂,美國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曾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

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Frank Furedi也指出,如今社會和家庭正將年輕一代「幼兒化」,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心理上遲遲不肯成熟,有的人年近30歲還無法脫離家庭獨立生活。

與美國一樣,中國實際上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

因為缺少家務鍛煉,現在孩子的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發育越來越遲,而腦前額葉支配著人類的情緒控制、自我意識、理性思考、判斷與決策能力、長期規劃和延遲滿足。


那塊藍色的大腦就是「前額葉」


做家務得從幼兒抓起

Rossmann博士基於著名教育研究員Diana Baumrind花費25年採集的舊金山家庭的海量數據,通過分析這些家庭的孩子在三個年齡段參與家務勞動的情況(3-4歲、9-10歲和15-16歲),對照他們在25歲時的學習、事業與人際關係狀況。



並衡量了家庭教育方式、性別、IQ值等變數的影響,最後發現:

與9-10歲甚至15-16歲才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3-4歲就開始學習做家務的孩子,他們到青春期時,與家庭的關係更緊密更和諧,在25歲時普遍具備更強的能力,也更有可能成長為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成年人。

Rossmann博士認為:




「假如家長在孩子9-10歲甚至15-16歲青春期才開始要求他們參與家務,孩子會認為家長在迫使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



因為到了那個年齡,孩子們已經很難認識到分享家務的核心意義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必須為這個家做出一份貢獻。」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解釋了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時候,告訴他們只需專註學習,而不用幫忙家務,其實是在向孩子們傳達這樣的信息:



學分和個人成就比關心家庭成員以及為家庭做出貢獻更為重要……



孩子小時候,這看起來好像是很微弱的一個信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積月累,會變成根深蒂固的觀念。」


圖片來源:電視劇《廁所女神》

事實上,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鼓勵他參與合適的家務勞動了。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人生中初次自然地產生想要幫助他人的動機,正是在這個年齡時期。

如果你善於觀察孩子,你會發現,在孩子18月左右,當你打開門或撿起一個晾衣夾有困難時,孩子可能會立刻伸出他小小的手想要幫忙。

此時,家長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動機,從而把孩子想要幫助他人、想要為家庭做出貢獻的萌芽扼殺。

因為幼兒通常是越幫越忙,家長的本能反應是把孩子趕走,然後自己趕快把家務幹完。



可是,趕走孩子卻浪費了他生命中最珍貴的時刻。

讓孩子幫忙可能會讓你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洗盤子,但卻能輕而易舉地讓孩子對幫忙做家務萌發熱情,效果遠勝於你到青春期才開始教導他們。

七個方法幫孩子愛上做家務

1、制定分年齡家務計劃

一旦你注意到孩子想要幫忙的渴望,就應開始為他制定適合其年齡的家務計劃,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由簡單到複雜。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做家務的能力的期待值過低,然而即便是很幼小的孩子也會讓你大吃一驚!



圖片來源:電視劇《廁所女神》

所以,大膽地不斷給予他們新的任務和更高難度的挑戰,在努力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他們將不斷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了解,這將極大幫助孩子樹立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活的自信心。

2、用巧妙的語言勾起孩子的興趣

去年,美國兒童心理研究領域的權威雜誌《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發布了一項針對3-6歲孩子的研究成果,



研究員發現,感謝孩子「成為一個小幫手(being a helper)」,比直接命令孩子去幫助別人,更能顯著提升他們幫忙的意願。

這是因為,孩子們希望獲得能讓他們得到稱讚的身份,比如被認為是一個「樂於助人且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好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研究領域的權威雜誌


《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3、把家務列入孩子的日程表

把做家務放進孩子每天的日程表裡,比如緊跟在鋼琴練習和足球練習,保持恆定性,讓它變成一種習慣。

4、像玩遊戲那樣做家務

行為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遊戲化」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力。



研究員發現,把日常任務(比如運動、學習、工作等)轉化為遊戲式的體驗後,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和驅動力。

你可以像遊戲那樣在家務中給孩子設定闖關環節,開始很簡單,每完成一個任務,便上升一個級別,然後面臨更高難度的新任務,比如從讓孩子疊衣服、到贏得使用洗衣機的權利。

5、不吝表揚

,不給獎勵

心理學上把驅動分為內在驅動和外在驅動。

內在驅動來源於你真正想做某件事的意願,因為你很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對它感興趣,或者認為它值得去做。



而外在驅動則來源於某些人或金錢利益的驅使。

外部驅動的問題在於,你的滿足感是與外部刺激相關聯的;因此,如果沒有獎勵,就再也沒有行動的動力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廁所女神》

研究顯示,外在的獎勵實際上會降低內在驅動力。



關於做家務,心理學家認為,給孩子勞務費會減少孩子想要幫助他人的內在驅動力,把「無私地幫助他人」轉變成了一項商業交易。

無論孩子的表現怎樣,對他付出的努力給予堅決的表揚。

即使孩子真的把事情搞砸,與其責備他的無能,不如肯定他的努力,鼓勵他的進步。

6、選擇正確的任務形式,讓孩子明白做家務的真正意義

為了建立親社會的行為,比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家務應該輪流,並且聚焦在照顧家庭上(比如打掃客廳,為每個人做早餐),而不是照顧自己(打掃自己的卧室,或給自己做早餐)。

由此,讓孩子理解到「做家務」是體現家庭責任以及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的一種方式。

7、為「做家務」這件事營造積極的家庭輿論

不要把家務和懲罰聯繫在一起,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注意用積極或至少中立的態度來談論做家務這件事,如果你老是抱怨做家務,你的孩子當然更不願意干。

如果你表現出一種樂在其中的姿態,孩子自然也會以積極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圖片來源:電視劇《廁所女神》

最後,為大家獻上

《美國家庭常見的分年齡家務計劃》

,為了我們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快讓他們把袖子擼起來,把家務做起來吧。




  • 18個月至3歲

收拾書本和玩具


把衣服放進洗衣籃


把臟盤子放進洗碗機(事前把所有尖銳的餐具拿走!)


幫忙分類衣物和把衣服放入洗衣機


幫助拿走桌面雜物


幫助清理潑出來的液體(比如咖啡、茶、酒)


澆花


喂寵物


讓他們把襪子拿在手中,去擦桌子和門把手



  • 4歲至5歲

包含上述任務,另外可新增:


幫助整理床鋪



幫助把東西從車裡拿進屋裡


開飯前幫助擺放餐具


幫助院子里除草


準備餐點時幫忙一些簡單工作



  • 6歲至7歲

包含上述任務,另外可新增:


自己整理床鋪


用吸塵器清潔房間


保持自己的房間乾淨整潔


倒垃圾


把洗好的衣服收拾好



打掃車庫


分類洗衣



  • 8歲至9歲

包含上述任務,另外可新增:


帶寵物去散步


做一些簡單的小食或餐點


清潔廁所


操控洗碗機


整理車庫



  • 10歲以及更大





包含上述任務,另外可新增:


洗車


清潔廚房


換床單



擦窗戶


院子除草(在大人的監護下)


清洗浴室


獨立完成餐點烹飪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好看」 

*來源簡介:

公眾號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K12原創國際化教育平台,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台

3年

了,收穫了

200多萬

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

300多

篇原創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

3-12

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

見面禮

送給你。

特 別 推 薦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即入群,

還可以免費獲得價值

199元

的成語課程一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樹 的精彩文章:

關掉垃圾動畫片!這些知識量超大的視頻值得孩子看100遍!
讀史的孩子:肚子里有素材,談吐中有見識丨明日團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