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宋之問:詩品上流,人品下流,結果不得善終!

宋之問:詩品上流,人品下流,結果不得善終!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文 | 江 徐

1.他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作者

我們經常說,文如其人,詩品如人品。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有些詩人,詩風沉鬱頓挫,其人品也的確高尚偉大,比如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有些詩人,文理曉暢,做人為官一腔正氣,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也有些人,詩品倒是高妙,人品卻很低劣,比如傳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唐代詩人——宋之問。

他在將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嶺南荒蠻之地,還沒走到貶謫地方,就被唐玄宗一道諭旨,下令賜死。這樣一個結果,百姓卻罵他罪有應得,報應所致。

這又是為何呢?

2.出身寒微,工於文辭的他想走人生捷徑

宋之問,汾州人士,出生寒微,父親宋令文只是籍籍無名的鄉野文士,卻也多才多藝,尤其在作文、書法、武力三個領域尤有絕妙。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宋之問兄弟三人,各自習得父親一絕招,一位弟弟擅長書法,另一位弟弟驍勇過人,宋之問自己從小勤勉好學,工於文辭。

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個高,貌美,能言善辯,又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樣一等人才,在武后當道的時代很有市場。

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二十來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與沈全期並稱為「沈宋」,從此踏上官場。

被召入文學館後,他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不僅如此,他還有幸與李白、孟浩然、王維等唐代文壇大V並稱「仙宗十友」。

宋之問對功名利祿當然也是充滿野心的,可是他追求名利的方式卻算是終南捷徑。

3. 為求騰達,諂事權貴

宋之問為求官運亨通,極盡諂事所能。誰有權有勢,他就跟在誰後面溜須拍馬。誰要是大廈傾軋,他就另擇高枝,繼續阿諛奉承。

《新唐書》里對宋之問有這樣一段記載:

「於時張易之等烝昵寵甚,之問與閻朝隱、沈佺期、劉允濟傾心媚附,易之所賦 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至為易之奉溺器。」

意思是說:張易之當時是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宋之問就抓住這條路線,以期登龍門、卧龍榻。他不僅為張易之寫詩作賦,還為他端尿盆,低三下四,鞠躬盡瘁。

如他所願,通過張易之獲得了接近武后的機會。武后游賞龍門,興之所至,舉辦了一場中國詩詞大會,讓身邊侍從每人賦詩一首,勝出者可賜錦袍。

左史東方虯捷足先登,獻詩一首,武后便將錦袍賜予了他。等到宋之問將一首《龍門應制》呈現上去後,武后看了讚賞不已,將已經賜予東方虯的錦袍要回,重新賜予宋之問。

這就是著名的賦詩奪袍的故事。

所謂應制詩,說白了,其實就是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的文章。宋之問奪得錦袍,除了說明他寫詩技巧高超之外,也可見其拍馬屁的水平相當出色。

張易之失勢後,宋之問又先後諂事對立的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

總之,為求飛黃騰達,宋之問不斷地利用詩文才華,捨棄立場,丟棄自我,出賣人格。

——這種不講原則、沒有定性的牆頭草,每個時代都有。

4. 為求榮華,出賣友人

張易之被處死後,宋之問因受牽連而被貶嶺南。

大概受不了偏遠之地的貧苦生活,又或許野心未泯,想著東山再起,於是冒死偷偷逃回洛陽,躲藏在好友張仲秋之家裡。

收留逃犯,屬於殺頭之罪。可見張仲之這人夠哥們兒,可世上總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事——

張仲之在家裡與同道之人秘密殺害當時掌權的武三思,被宋之問知道了,便跑去告密。宋之問簡直壞透了,他沒有直接出面,而是讓哥哥和兒子去向武三思告密。

後來,武三思先發制人,將張仲之殺害。

在武三思這面,宋之問揭發有功,不但補過了之前罪過,還陞官當了鴻臚主簿,與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等人一起當起了風光體面的面試考核官。

在張仲之這面,宋之問就是一個恩將仇報、賣友求榮的叛徒。

5. 為竊詩文,殺死外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喜歡詩詞的朋友想必對這聯詩不會覺得陌生。詩歌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在這一聯詩後,存在一段滅絕人寰的慘案。

劉希夷也是初唐時期的詩人,關於他的史書上記有一件事:

「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劉希夷人年紀輕輕,就寫有代表作《代悲白頭翁》。當他舅舅宋之問對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的佳句一讀傾心,同時萌生將其佔為己有的想法。

——作為文人墨客,這種狹隘思想已經有辱詩文。

與舅舅品行相比,外甥劉希夷倒是詩品柔婉傷感,人品清高不屈。他不願意將出自自己肺腑的詩文讓給別人。

宋之問索詩不得,惡從膽邊生,派人用裝有泥土的袋子將外甥劉希夷活活壓死。然後,將原來詩名《代悲白頭翁》改為《有所思》,這詩也就為他宋之問所有了。

——這種毫無廉恥的剽竊行為,當下時代同樣存在。

那一年,劉希夷30歲都不到。一個是天妒英才,一個是為自己種下惡因。

6. 流放異鄉,終被賜死

時局演變,江山易主。唐睿宗景雲元年,宋之問被流放到欽州。兩年後,他便被唐玄宗下諭旨賜死。

對於宋之問的死,史書上這樣記載一筆:「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由此可見,在世人眼裡,宋之問被流放、被賜死,也算是老天對他的報應。

常言道,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宋之問的人生惡果,完全由他自己一手釀成。這也讓人想到一首詩: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不遷怒,是最高級的修養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