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在黑吳京,春節檔最大熱門,非《流浪地球》莫屬!
「這終於是一部中國人自己的真正的科幻電影,很成功。它不再膚淺、幼稚,而是厚重、老練,有史詩感,總體上無可挑剔。雖然我之前也覺得應該如此,因為屬於中國電影人的時間到了,但電影還是超出我的預期。」
科幻作家韓松在看完《流浪地球》後,這樣在微博上寫道。
近期熱映的《流浪地球》掀起了新一波的觀影熱潮,這樣一部完成度較高的國產科幻電影讓觀眾們著實「硬氣」了一回。這只是一個很標準的科幻類型嵌套災難片再嵌套親情家庭主題的故事,這方面來看本片本質上還是好萊塢的那一套,但這也是本片值得稱道之處——沒有投機取巧,沒有走所謂的「中國特色科幻道路」,而是硬著頭皮在好萊塢的主場正面硬剛還絲毫不露怯,足見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與底氣。
很多人認為「以前的中國電影沒有未來,現在總算有了」,但對於電影研究者來說,這部電影為研究中國當代的意識,或者說內容表達出來的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範本。
前面一段可能過於晦澀不太像人話,我們不妨從問題出發來探討問題。這也是筆者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製作,如果把所有的角色換成外國人,背景換到美國,這個電影還能成立嗎?
答案是不能。我們先從標題出發,按照影片背景以及小說原著的設定:「太陽極速老化,將會持續膨脹,直至吞沒整個地球。」因此流浪地球計劃是,為地球安裝一萬兩千台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原有軌道,飛到適合居住的比鄰星系。
這個設定本身就有一種「東方意識」:美國科幻片的兩大IP《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皆是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或是侵略性,兩者都是主動地擴張;而《流浪地球》則是一種被動地應對,是因為太陽膨脹所以不得不出逃。
至於「逃」,流浪地球這個計劃本身也足夠「中國特色」。在宣傳中很多文章都會提到中國人的「鄉土情懷」,這一點在神話故事中就有體現:面對大洪水,西方人的選擇是諾亞方舟,而東方人則是大禹治水。
這樣宏偉計划下的奇觀,消耗的也必然是幾乎所有的人力物力,而聯合政府的概念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一個強大有力而又正義的「聯合政府」是一個理所應當的存在,接受起來也毫無困難。在《流浪地球》中,聯合政府的形象也確實是高尚強大,毫無權力感和腐敗感的,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和希望在電影以及在對未來世界構想中的投射。這個話題在這裡可能沒必要繼續深入,但依然很有意義。
可以回想一下同類型美國電影會出現的劇情,在強烈的個體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影響下,多半是某位英雄代表美國拯救了全世界。
中國至少自認為有強烈的文化包容性,追求的是求同存異,在《流浪地球》中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同聲傳譯的設定;而美國則是擁有著天之驕子般的文化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可以讓他們的電影中連外星人都在說英語。
不同於星際穿越放棄地球建立地外新家園,《流浪地球》體現了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情結:帶著地球,一起跑路。
《流浪地球》將觀眾拉進了一個遙遠、冰冷、陌生的未來世界,但也通過劉培強與劉啟這對父子間的關係,以及極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依存,讓人們感受到打通內心的熟悉的情感呼應和共鳴。
而且電影中其實晦澀的科學術語,複雜的名詞概念很少,完全不會成為在觀看影片時深入故事的阻礙。
《流浪地球》的末日世界中,情感也是影響人類與地球命運的重要一端,始終與象徵著理性的科學計算,或者是計劃指令,產生著激烈的碰撞交融。
象徵著感性的人類情感,構成的是人性中任性、自私、局限的一面。
這一點,特別體現在主人公劉啟身上。
影片前半部分,劉啟一家人連同運載車被救援隊徵用,協助運送火石。
這個時候,劉啟腦袋裡想的不是怎麼才能完成任務,他要先確保一同在運載車上的爺爺和妹妹的安全。所以他一心想擺脫救援隊,帶著家人回到相對安全的地下城。
其實劉啟在一開始是個並不怎麼招人喜歡的角色,面對關乎地球存亡的災難,他表現得太狹窄,也太自私了。
可是這又是最符合人性情感常理的。畢竟,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啊。
人類的感情,固然是狹隘、局限的,但你也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這一點,又特別體現在人類在對地球命運作出抉擇的時候。
而當地球遭遇木星劫難,世界各個角落裡回蕩起終結的倒計時——
「地球將於37小時4分12秒後,撞擊木星」,充滿著宿命意味的悲劇性,就更加明顯了。
「這是一場註定徒勞的救援」,沒有什麼能夠拯救地球和人類。
這個時候,地球那麼渺小孤獨,人類也無比脆弱無助。
所以在絕望時刻,聯合政府號召人類放棄救援,僅剩下的這些時間就去陪伴家人和愛人吧。
而劉培強所在的領航員空間站也決定啟用備用計劃,帶領宇航員和提前預備下的生物胚胎棄逃。
這個決定,在空間站人工智慧Moss看來,是最理智、最穩妥、最「正確」的,保全人類生命和文化的方式。
可是人類永遠無法像人工智慧一樣「正確」、理智。在最後關頭,他們仍舊義無反顧、拼盡生命地去嘗試成功概率僅僅為0的救援方式。
哪怕機會再渺茫,也不放棄任何發生奇蹟的機會。
但是,這些努力即使在這一刻成功了,在未來或許也仍然是徒勞的。
要知道,電影里的流浪地球計劃要執行2500年,需要100代人的共同努力。
也就是說,影片中劉培強和劉啟所代表的這一代人,付出巨大代價獲得了成功,依然無法保證地球能夠平安地度過2500年的航行,順利抵達終點。
即使可以,到了那個時候,他們也早就不存在了。
為了一個看不見的未來負隅頑抗,值得嗎?
可是就像劉慈欣在《三體》里寫下的:
「我們都是陰溝里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沒錯啊,希望。只要人活著,就還有希望。
希望,也是《流浪地球》晦暗與悲傷的故事背景下,最核心的主題。
電影里,希望來自劉培強和其他宇航員時刻想要回到地球和家人團聚的念想,也來自劉啟這一代人想要未來子孫還能夠繼續回家的願景。
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留戀,而希望就在人類這些曖昧微小的情感當中,一點點匯聚成龐大的力量,最終改變了地球的命運。
這樣看來,整個宇宙中,真的沒有比愛更大的力量了。
《流浪地球》的出現,可以說是為中國電影工業提了一口氣。
而對於中國科幻電影來說,只有邁出《流浪地球》這一小步,才能邁出未來的第二步、第三步……
作為影迷和觀眾,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樣一部兼具誠意和水準的電影,也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了吧。
同時,也期待有了《流浪地球》提的這口氣,未來會有更多同類型的國產商業大片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一起,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