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看完《流浪地球》,你必須知道這20個幕後故事!

看完《流浪地球》,你必須知道這20個幕後故事!

《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這樣一部電影的出現,從製作角度勢必有著許多從無到有的過程,充滿挑戰與冒險。

小編在此梳理出20個令人記憶深刻的幕後故事,幫助大家從世界觀到電影設計,更好地了解《流浪地球》的誕生。

可以肯定的是,幕後故事遠遠不止下面這些。從立項初始,到後期製作,片方克服的困難成千上萬,除了影迷口口相傳的經典故事外,片方還出版了專門記錄幕後故事的《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傳達了更多不為人知的製作細節。

1

「流浪美學」

硬科幻類型在華語商業電影中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建立可以被國人接受的視覺體系,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艱難過程。排除了文化隔閡相對較深的美式科幻視覺體系,《流浪地球》選擇了蘇聯式的重工業美學風格,因為能夠更好地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

首先,航天部分的場景設計基於真實的中國航天技術。與美式科幻電影中空間站走的極簡風、未來感不同,《流浪地球》的空間站偏現實。另一方面,受限於資金和技術問題,建立具有未來感的視覺體系,將耗費更多資源,也更有難度。最終權衡之後,在寫實和未來感之間找到了支撐點。

2

行星發動機設計

有了整體的美學理念之後,首先要解決影片里的行星發動機外形,那是故事起源的重中之重。最終,我們看到的行星發動機兼具重工業感和機械感的。

根據美術指導郜昂的說法,如果站在空氣動力學的角度,發動機的外部理應更平滑一些,但還是說到《流浪地球》的整體美學理念靠近蘇聯式風格,因此讓行星發動機外殼呈現出鋼筋混凝土的結構。

導演郭帆表示:「蘇聯美學風格是唯一我們能夠找到的、跟中國人有情感連接的工業設計,你可以看長安街依然保留了好多鐘樓,特別是軍事博物館,典型的,那是一套美學體系,我們對那個東西有情感。」

3

行星發動機原理

劉慈欣在原著中寫到,「地球發動機安裝在亞洲和美洲大路上,因為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版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在電影中,我們從宇宙角度看地球,呈現出無數淡藍色光柱噴發出來,並且具有一定角度,向飛船的火焰噴射口般,作為地球的運行動力。

但行星發動機的存在,也使得地表不再適於生命存活。《流浪地球》故事發生在原著中的「逃逸時代」,因此遠離太陽的地球嚴寒無比。然而在「剎車時代」,由於行星發動機產生的巨量熱能,使得「戶外氣溫高達攝氏七八十度,必須穿冷卻服才能外出。在這樣的氣溫下常常會有暴雨,而發動機光柱穿過烏雲時的景象簡直是一場噩夢!」

4

木星引力

在影片中,運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是一種真實原理。因為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當地球靠近木星時,勢必要被強大的引力吸引,從而產生加速度。藉助木星的自轉,最終地球會被木星像甩鉛球一樣甩出去,到達逃逸速度。

在人類已完成的航天行動中,已有「旅行者一號」、「帕克」等探測器運用過此原理。只是,《流浪地球》的故事又引入「洛希極限」這一概念,即地球在天體的相互影響中,墜入木星的一個極限邊界。

5

防護服設計

電影中出現的防護服分軍用和民用兩種。軍用防護服多了外骨骼裝置,可以稱為一種「機甲」。在很多好萊塢科幻電影中,外骨骼裝置並不罕見,《明日邊緣》、《極樂世界》,以及觀眾非常熟悉的《鋼鐵俠》,都採用了外骨骼。

而華語電影此前並未涉及到這樣的設計,因此《流浪地球》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勢必借力了好萊塢成熟的經驗。電影中外骨骼裝置由維塔工作室開發,每套衣服有幾百個零件,有電源,有真正的液壓桿,加上頭盔,平均重量達七八十斤。

根據負責防護服製作的MDI工作室介紹,「宇航服分了1100多個零件,軟質500多,硬質500多。外部的硬質部分對於工業設計來說是一個高階曲面,和汽車一樣,大致在七階左右。頭盔內的構造和零件分層非常多,達到14層,手工模型的工藝根本無法滿足這麼高的精度,必須用工業的工藝。」

6

運載車

運載車是電影中的一件關鍵道具。從畫面上大量的細節來看,內部必然是實拍,球形方向盤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但沒想到的是連運載車的外部也有實物——同樣是為《流浪地球》專門設計出來的。

其中,車體由央美交通工具專家根據模型設計,車身框架採用飛機、動車所用的航空鋁合金,車身則採用新型複合材料,「既能控制重量,又能在顛簸時保持穩定。」

即使是在畫面中不會精準看到的車體,也有專門設計的六軸電動平台,由國內的希娜魔夫團隊設計並定製。希娜魔夫此前為《南極絕戀》做過六軸電動平台,那次經驗派上了用場。

7

地下城設計

開場中的地下城設計細節充足,具有「人類因地表不再適於生存而躲到地下」的真實感。尤其是正直春節期間,我們可以看到濃濃的市井氣:舞龍表演、捏糖人小攤、寫著「串」字的小吃店等,依然是老北京城的樣子。

在人文氣息方面,打麻將依然是首選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有偏動蕩的「法外之地」,有人走私防護服,也有人做些不光彩的營生。整個地下城的生態結構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劉看到地下城的設計時,直言「比我想像得生動逼真」。

8

空間站設計

電影中的「領航員太空站」外型,則借鑒了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大體上是一個旋轉的環形結構。

空間站的自轉是以向心力模擬重力,因此在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可以像在地表一樣正常行動。這種圓周運動的空間站,是目前在真實航天領域最有可能實現的一種設計。

9

置景

《流浪地球》最終置景展開面積10萬平方米,相當於15個足球場。大量近景,包括地下城、空間站等都是實景搭建。

為了便於材料反覆使用,置景盡量採用重複形結構。「比如地下城裡所有的通道都是用類似結構搭建,支撐框架完全一樣,既是視覺上的統一,也可以拆下來裝在另一場戲中。」

不過儘管如此,科幻電影的置景費用依然遠遠高於其他類型電影,比如光地下城的搭景費用,就近200萬元——這在同類型題材中已經算非常「精打細算」了。

10

10000件特殊道具

電影里特殊道具的設計由MDI工作室負責。MDI的前身是421動畫電影工作室。

《流浪地球》中的道具幾乎是沒有可以直接拿來用的,全部要專門地開發、製作。那一萬件道具的難度可想而知,首先,具有未來感、科技感的材質不是市場上能隨意買到的,也並非美術團隊常規材質,而是需要通過三維建模,再用大量車床CNC加工或3D列印而成。

11

電影與原著不同

原著中地球總共經歷三個時代: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一(加速)、流浪時代二(減速)、新太陽時代。

「剎車時代」即停止地球自轉,一共用了42年;「逃逸時代」是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這個過程中運用到了木星引力作為加速動力;「流浪時代」分成加速和減速兩個階段,目標是飛向比鄰星;最後的「新太陽時代」,地球駛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流浪地球》選取了原著中地球與木星交會的節點,並且出現前所未料的危機。其實在原著中,與木星交會時,看到比地球大一1300倍的木星壓迫過來,讓地球上的人感到恐懼,但這一過程並未發生意外,離開木星時地球順利達到了逃逸速度。

12

《流浪地球》編年史

儘管只選取了原著的一個情節點,但相比於原著的兩萬字,《流浪地球》主創要填充海量的細節,才能建立一個可信的世界觀。

開拍前,主創團隊撰寫了從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編年史。在編年史中,「2018年,前氦閃研究小組專家劉欣推出『流浪地球』模型,第一次提出行星發動機概念」;「2075年4月24日,木星危機」。

13

機器人莫斯

機器人莫斯一出現,便立刻明白這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又一次致敬。與常見的人形AI不同,機器人莫斯依然是機器外型,但卻無所不在。

「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大定律」奠定了機器人莫斯的行事準則,即「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因此莫斯為了更大的全人類的利益,決定實行「火種計劃」,與宇航員產生衝突。

14

致敬《星際穿越》B計劃

這裡的「火種計劃」最先讓人聯想到的是《星際穿越》里的B計劃:帶著5000人類胚胎移民。與B計劃相對應的A計劃為《星際穿越》主要劇情——科學家去了三個可能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探測環境。

《流浪地球》則反其道而行之,把運載5000人類受精胚胎和全物種DNA圖譜,去尋找適合人類生存新家園的「火種計劃」擺到優先位置。

15

未來都吃蚯蚓干?

在面臨食品危機的未來,人類會以食用人工蛋白質食品為生,而蚯蚓作為蛋白質含量高的天然食物,成為「高端食品」也不足為奇。

《流浪地球》的世界觀中地表不適合生命存活,地下的人造太陽能源有限,不能大量種植農作物,這也是為什麼後面有個日本隊員臨死時說:「好想吃白米飯。」

16

結局更改

吳京飾演的宇航員駕駛空間站撞向木星的劇情為後來補拍。因為吳京帶資進組,由最初的客串逐漸增加戲份,最後甚至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之一。

這裡採用了劉慈欣另一部小說《全頻帶阻塞干擾》的結局。在那個故事中,主人公駕駛萬年炎帝號空間站撞入太陽,引起一場巨大的磁暴,達到屏蔽全球信號的目的,讓攻擊中國的高科技電子武器失靈。

17

演員穿防護服拍攝時缺氧

由於防護服七、八十,甚至一百斤的重量,演員穿上表演時會大大增加耗氧速度,而帶著不透氣的頭盔讓這一過程更加艱難,基本上拍一會兒就會出現缺氧狀態,需要吸氧休息。

吳孟達在拍攝前剛剛做完手術,拍攝時他要穿著防護服吊威亞,過程十分痛苦。但他鼓勵自己:「在我有生之年有機會能拍到這種電影,能夠在我們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一頁,值了。」最後拍攝超期了五天,吳孟達一分錢沒要。拍完就回香港住院了。

18

失重特效

劇組用不起電動威亞,用傳統威亞做失重效果非常困難。動作指導嚴華從國外定製了兩個輪環,加上輔助的鐵棍,嵌套在外骨骼的腰間,以實現演員在空中360度的翻轉。

吊威亞的同時,還要身穿六十多斤重的宇航服,吳京形容 「就像掉在鐵鉤子上的半扇豬肉一樣,根本就動不了」。

19

未開拍,已刪減

其實,《流浪地球》的剪輯在電影未開拍前就動工了。即在故事板階段,就開始了刪減。

由於拍攝成本極高,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故事板本來有三個小時,剪輯師張嘉輝把一些對劇情沒有太大影響的戲進行了刪減,把故事版刪減到了兩小時以內,其中包括一場在通道里開槍搶東西的場面混亂的動作戲。

20

客串的友人

《流浪地球》有七位導演的友情客串,包括今年春節檔另一部大片《瘋狂外星人》的導演寧浩。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同時期拍攝,甚至攝影棚都在一起。《瘋狂的外星人》劇組還曾把置景借給《流浪地球》使用過。

另外,還有導演張小北、路陽、饒曉志等都在片中客串。影片開頭,在地下城中,新聞報道里說有一批宇航員即將完成任務回到地球,在吳京的兩旁分別是劉慈欣和郭京飛。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藤井樹觀影團 的精彩文章:

觀影招募:《一吻定情》免費觀影,閨蜜們快來搶票吧!
Lady Gaga:現實版「一個明星的誕生」

TAG:藤井樹觀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