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情人節,還是少看點愛情電影吧

情人節,還是少看點愛情電影吧

又是一年情人節。

前幾年的情人節,每年我們都會做一些有意思的盤點,推薦些情人節相關的影片。不過,今年想要稍微簡單一點,就推薦一部新片。

這部電影和愛情並沒有很大關係,但影片所講述的,卻是一個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

戀別人和愛自己,其實都是人生很重要的必修課。

最開始會被這部電影吸引,其實是因為海報非常好看。湛藍的底色和女孩湖藍的眼睛,有一種油畫般的質感。畫面上的女孩子,裊裊婷婷地露出半張臉和一段天鵝頸,非常吸引人。

但真正看過電影之後,你才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女孩。這部名為「女孩」的電影,主角是一個想要變成女孩的15歲跨性別男孩。

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影片在去年戛納入圍了一種關注大獎,後來一路殺入不少電影節,評價都還不錯。目前在豆瓣也有8.2分。

實際上,《女孩》這個電影,從選角上就贏了。

男主角維克托·波爾斯特,2002年出生的比利時男演員,今年17歲,此前並沒有表演經驗,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一種關注單元的最佳演員。

讓我們震驚的首先是他在形象上的契合。他日常長這樣,一個纖細的小男孩。

而在電影里卻搖身一變,成為非常漂亮的歐洲女孩。

同樣的五官,神態、氣質、舉手投足都完全不同,他變得陰柔、靦腆、清秀,不折不扣的女孩子。

甚至於,這部電影確實是有原型的。而他和影片原型,一位比利時的跨性別舞者同框的時候,也完全沒有輸。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很多電影在描述一個跨性別者的時候,男身扮女裝,都會有一種用力過猛的獵奇感。

之前香港電影《翠絲》就很強烈地給我這種感覺。當姜皓文穿上極為性感的內衣時,你看到的是一張充滿陽剛氣息的面孔,也依然能感受到他所透出強烈的進攻性。他在「假扮」陰柔。

而他對於女性的理解又是如此膚淺,僅僅局限於幾件性感內衣、或是一個濃妝艷抹的夜店妝。這依然是男性視角下所理解的女性。他並沒有變成女人,他甚至不能用女人的眼光來看女人。

但《女孩》的Lara不同。首先由雌雄難辨的少年來扮演這個角色,就極大程度上消解了外形的違和感。

而Lara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同樣也是真實和讓人信服的。他穿著溫柔的薑黃色襯衫,跳芭蕾舞,還有一副漂亮的鎖骨。雖然有一具男性的身體,但他已經從裡到外都將自己變成了女孩。

甚至於,因為Lara太像一個女孩了,影片一開始,很多觀眾都以為,這位主角已經接受了變性手術,變成了一名女性,只是由一名年輕的男演員來扮演。

但很快,劇情安排他去看醫生,於是我們知道了:主角還在接受初步的荷爾蒙治療,而這只是漫漫變性之路的第一步。

脫掉衣服,這肌肉分明的男性軀體,很快在鏡子前就無所遁形了。Lara每一次照鏡子,我們都和他一樣痛惜:太像女孩子了,他為什麼不是女孩子?

和很多歐洲文藝片一樣,《女孩》會略平淡、很細膩甚至於瑣碎的。長鏡頭、手持攝影,故事情節也毫無波瀾,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生活細節。

如果你抱著看一部抓馬的、極盡煽情的故事片的心情來打開這部電影,那恐怕就要大失所望了。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非常冷靜和剋制的。

這部電影的平淡在於,表面上看,作為一名跨性別者,能生活在歐洲,Lara實在是太幸福了。

他有一個極好極體貼的父親,一直在支持、鼓勵她的決定,甚至會開玩笑問他「學校有沒有喜歡的男孩子」。這是在中國社會難以奢求的開明和寬容。

他進入了全國最好的舞蹈學校,還有一整個醫療團隊,從生理到心理都有無微不至的照顧。

沒有任何阻礙,家庭的牽制、社會的輿論、醫療水平的限制,統統沒有。沒有任何事情在阻礙他變成一個女孩。

那麼,Lara的生活就一帆風順了嗎?

很可惜,並非如此。掀開平靜生活的表面,不和諧的聲音同樣比比皆是。那些戲劇性都被藏在瑣碎的細節和對話里。

哪怕所有人都在鼓勵Lara,他根本也無法分辨這種鼓勵,到底是政治正確的粉飾太平,是文明社會對旁人漠不關心的冷酷,還是高高在上、小心翼翼的憐憫。

老師和同學們看似對他一視同仁,轉頭還是要在全班提問:「誰覺得和Lara共用一個女更衣室不方便?」

身為一名半路出家的男孩子,即使跳到腳趾變形流血,他註定不會跳得像其他女同學一樣好。

在這部電影里,高強度的芭蕾舞練習,不斷地穿插在Lara的成長和治療進程之中。

和許多常規的舞蹈戲不同,導演的處理方式依然主要是手持攝影和細節特寫。你很難單純地欣賞芭蕾舞的流暢和優雅,因為對於Lara來說,跳舞不僅是美的,更加是痛苦和艱難的。

尤其在影片後半段,他的生活和治療都越來越不順利,芭蕾舞的課程壓力也越來大。

於是他跳得也越來越用力和忘我,就像與女巫做了交易的小美人魚王子,踮起腳尖的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這種焦慮和切膚之痛,都通過鏡頭,清晰地傳達了出來。

於此同時,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他對自己的身份焦慮。

鏡子作為影片最常出現的道具之一,最直觀地暗示出Lara內心的焦慮和自我審視。洗手間的鏡子里,他無法逃避自己的面孔。

無人的卧室中,他在鏡子前的自我裸露,更加也暗示著自己的內心變化。

最開始是平靜的正視。

接下來他不斷逃避自己的男性特質,凝視自己光裸的背部和纖細的腰肢,試圖在鏡中找到一個真正的女孩。

直到最後,Lara再次直面自己的男性器官,情緒也隨之達到了痛苦的高潮。

你可以說他根本就是鑽進了死胡同,過分放大了自己的痛苦:擁有男性特徵,他就不是女孩嗎?芭蕾舞跳得不好,他就不是女孩嗎?

定義他的,不應該是皮囊,而應該是他的內心。更何況他已經如此努力。

你也可以說,這反而非常真實地記錄了整個艱難的變性手術過程:接受荷爾蒙治療,讓Lara的情緒劇烈波動,任何不穩定因素,都可以是致命傷。

但無論如何,在這個層面上,這部電影的內核就是悲傷的。Lara的生活看似平靜順遂,作為跨性別者的危機卻一直靜靜蟄伏,直到最後讓他徹底崩潰,孤注一擲。

而《女孩》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用如此冷靜的、波瀾不驚的口吻告訴你,作為一名跨性別者、作為一個少數派,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你註定要活得鮮血淋漓。

這種撕裂自己的痛楚,並不一定來自於外在社會的擠壓。你內心的劇烈掙扎,自我猶豫的凌遲,同樣也值得書寫。

《女孩》所拍攝的,就是這樣一個內化痛苦的過程。

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依然可以將這部電影看成一部化繭成蝶的青春片,甚至於有一種《魔女嘉莉》式的內核。

跨性別是一個極好的隱喻:想要做女孩,卻有了一副男兒身。不愛自己的身體,卻不得不變成人群中的異類。

這種不被接納、也無法接納自己的尷尬, 是每個人在青春期都必須經歷的必修課。某種程度上,Lara內心的自卑和痛苦,和任何一個將自己看做醜小鴨的青春期少年都沒有區別。

他不得不進入公共浴室,卻一點都不想讓其他女孩看到自己的身體。那種被迫袒露的羞愧和不自信,手都不知道放在哪裡、拚命想要遮擋自己的尷尬,實在讓人很感同身受。

而其他時候,Lara寡言少語,總是露出羞澀的笑容,說著「我很好」,但誰能看出來,他一點都不好。

他笑得越好看,那笑容就越也讓人心疼。因為他一點都看不到自己的美。他每天都在照鏡子,但他的眼睛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的殘缺之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誰的青春期不是如此。這樣那樣的缺憾,這樣那樣的不完美,這樣那樣的作繭自縛,加在一起,才定義了這樣的自己。

這大概也是作為觀眾的我們,回過頭來想對當時的自己說的話。你很美,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這樣美的你,本來就是值得被愛的。

可惜,那時的我們總是看不到這一點,反而一定要以一種最決絕的方式,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不破不立,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這也是情人節這一天,我想對所有讀者說的話。

無論此刻的你是獨自一人,還是有人陪伴,這都不重要。希望你也相信,這樣的自己,這樣美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春節檔最大熱門,絕對是《流浪地球》了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