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福安俚語「過渡去廉首」的典故你知道嗎?

福安俚語「過渡去廉首」的典故你知道嗎?

賽岐區域流傳一句俚語「過渡去廉首,買瓦去張坑」。我們熱衷於徒步古官道的驢友,曾前行探訪過昔日「過渡去廉首」的渡口。

明萬曆《福安縣誌·營繕志·橋渡》記載:全縣共有「官渡」八處,廉首渡為其一,渡夫一名,每年給銀二兩四錢。廉首渡南岸即羅江里巷深坑裡,目前在建設中的韓賽快速通道廉首大橋恰好在廉首渡位置。廉首渡北岸為一片沃野,有地方土名渡頭、江洲、江洲港等地塊,可見那片沃野未圍墾之前即為穆溪(廉溪)的一部分。舊日的江面絕不止今天的兩百多米,百帆爭集,漁歌互答。

李健民老師《賽岐紀事》載「唐五代時期,福建東北部尚未充分開發,許多地方還處於荒蠻狀態,但賽江兩岸已經很不寂寞,並且出現了一批最早的村落。在今賽岐鎮範圍內就有大箬(大葉)、詹厝、蘇陽、廉首等」。民間史料詳實記載「福安廉首高氏,望出廣陵。五代時閩有高龔仕閩王,官少傅。嗣是四世,至石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由長溪仕洋遷柳田(今溪柄鎮水田村),復遷廉首」,可見廉首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超過千年。如今廉首行政村管轄廉首、錦浦、陳沃、張坑、白鶴、錦浦庵和慈雲等自然村。錦浦自然村曾為廿一都錦江境,廉首自然村曾是廿一都廉江境。穆溪、交溪都流至廉首,匯合成賽江,也形成了「三江口」。

如今羅江街道江濱大道就建「三江競渡」造型。明萬曆《福安縣誌·輿地誌·節序》記載當地端午日有「近水則為龍舟競渡。洋頭、黃瀾、穆洋、濂溪、錦江、廉首、三塘皆然」之述。

龍舟競渡

民國·李經文

旗鼓同張午節天,龍舟爭奪錦標先。

台南我早爭高著,不料廉江續勝緣。

如今羅江江濱大道春波亭撰書一聯「潮湧三江如瀉玉,風生百舸似離弦」,也似乎勾勒出一番激浪滾滾、帆船影影的勝景。三江口江面寬大、潮差異常分明,古時限於財力或造橋技術等因素,擺渡就一直為往來商旅過江的方式,這還不能充分詮釋俚語「過渡去廉首」的全部內容。

古時鄉村能上學的人都很少,何況家家戶戶無錢置書。孩童們的知識積累,絕大部分源自長者口口相傳的傳說故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者也就「江郎才盡」。哪來那麼多故事滿足孩童呢,恰有「故事」與「過渡」的方言諧音,長者就用福安方言「故事故事,過渡去廉首」一語來搪塞。對於70後而言,還難以曉得俚語「過渡去廉首」的情境。

1970年6月後太至黃沙公路7.2公里工程(七〇六工程)動工,第二年竣工通車,三江口建成第一座橋——257米空腹式曲拱的「後太橋」,廉首渡也就成了一段歷史過往的記錄。70後自然不知有個廉首渡,更無緣體驗過渡去廉首。

《福安交通志》記載古道縣際幹道「福安至寧德出城南,過溪口橋、江家渡,經白沙、同台、浦後、獅子頭店,撘渡船至賽岐(羅江),棄舟就步……」。除此外,行人可從獅子頭店,步至白鶴村、廉首村、廉首渡渡頭,搭乘渡船到達羅江深坑裡,可是這段官道在《福安市志》《福安交通志》中均未提及。廉首村地方土名「渡頭」處曾有《廉江埠頭碑》立在路邊,埠頭碑有別於其他碑刻,下方呈長方體,頂部呈四棱椎體,落款為「嘉慶十六年」,碑文記載緣首、信士姓名及其捐數。

時下埠頭碑是被遷移或官方收藏,總之這次我們在原處未見得。鄉親訴說上世紀獅子頭村信眾正月從周寧杉洋迎請林公大王,必經廉首村、白鶴潭,過渡至獅子頭村,這條就是大路(官道),幸運的是福安地方文史學者李健民先生所著《賽岐紀事》記載了廉首村這段被人淡忘的官路。

漁板齊敲

民國·李經文

四處漁人趁晚春,齊敲漁板雜江聲。

夜深月上溪頭白,擊到悠揚斷續更。

萬曆縣誌敘「坊民擅桑麻之利,谷民擅田山之利,溪海等處擅魚鹽之利」,廉首村位於三江口之西北部,是當時福安142個村落之一,淡水與鹹水在此交融,俗語云「賽江江邊三件寶,簽魚流蜞茭筍仔」,單純依靠季節性三件寶和耕作山地,鄉親只能勉強養家糊口。不知何時起,先祖們就在張坑自然村開始燒制磚瓦,憑藉優質的江岸白黏土、山間黃土及淡水細沙,產出質量上乘的青磚藍瓦,堪稱十里八鄉一絕,經水路兼肩挑暢銷閩東北。

燒制磚瓦漸成鄉親的副業,延續至今,這就湊成了俚語「過渡去廉首,買瓦去張坑」的史實。也許這句俚語還隱藏著家喻戶曉的故事、誠信求義經商之道等。

潮漲潮落水不停,濤拍江岸渡非今。散落於福安古村落間被口口相傳的精神財富,靜待後人再拾新。

廉首古民居:

在建中的韓賽快速通道廉首大橋:

轉自:福安百姓網,作者:劉世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信海南 的精彩文章:

TAG:網信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