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全民閱讀時代,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私人圖書館?

全民閱讀時代,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私人圖書館?

2018年中國閱讀人口增加了3000萬。這是來自《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的數據。




仔細觀察周圍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悄悄地將休閑娛樂的陣地從商場、KTV轉移到了書店、圖書館。




從打卡濱海圖書館到高曉松籌建曉書館,再到二手書平台多抓魚爆紅;從追捧Kindle到微信讀書打卡,全民閱讀正成為一種時尚。



閱讀是件好事,但前提是:你得選對書。



YouTube博主

Freedom in Thought

在視頻《One Book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能夠改變你人生的一本書)中說到;

讀一本不適合的書就像吃垃圾食物,除了長脂肪毫無營養。




視頻《One Book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除此之外,這個視頻還詳細地教學了如何選書,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每次都在公眾號下面留言索要書單,更正確的做法是學會自己選擇。

本文由LinkedIn編譯,作者37度2。



為了解惑?為了解壓?


想清楚為什麼翻開一本書很重要



開始選書之前,先試著問自己3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把刷微博的時間拿來看書?



我為什麼不上網找資料而是選擇看書?


我為什麼看這本而不是另一本書?



——知道為什麼翻開一本書很重要。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認為,「評判我所學的任何東西,都應以它是否讓我受益為準則。」



「受益」的標準可以有很多:了解自己、獲取新知,或是放鬆娛樂等等。



如果是鑽研寫作,深入研究語言學,那史蒂芬·平克天書一般的《語言本能》,相信你也能痛並快樂地啃下來;



如果是在勞累的工作之餘解乏放空,一本《蠟筆小新》漫畫就完全足夠了。





前一本艱深,後一本通俗,但都能提供你所需的「益處」。



然後,

搞清楚你讀書的目的。因為這世上的讀書人分兩種:




一種是為了解決某個困惑,探索新領域;



一種是求知心切,卻漫無目的。



大主題細分成小目標


找到「安全區」與「危險區」的重合




如果你屬於第一種,那麼恭喜你,這是最有效率的讀書方式。

以前英語考試做閱讀時,老師總提醒:先看文後的問題,再帶著問題去原文中找答案,這樣更有效率,也更容易。

讀書同理。



你可以在選書之前找張白紙,寫下最近整日困擾你、讓你好奇心爆棚的問題。



然後將這個問題細化:假設一個結論,或延伸出更多問題,再用這些去篩選書籍,通過閱讀來驗證或駁斥假設。


 


這樣一來,讀書就像在和作者面對面辯論——不斷地拋出問題並得到反饋,動力大增,不容易半途而廢。



過程中如果遇到某個具體問題需要具體研究,就要進行「主題閱讀」,即選定多本相同關鍵詞的書,從不同維度去解析問題。



因為就算最嚴謹的學者,研究角度也有限,而比較不同人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更容易接近準確答案。



比如,我曾為香港的重慶大廈深深著迷,迫切地想探究這座都市中心的貧民窟及它背後的故事。於是我根據以上原則,列出了問題:




大廈里的人究竟真實生活是怎麼樣的,是否真如電影刻畫的一般,「黃、賭、毒」具足?



為什麼一座繁華城市的市中心會允許一座貧民窟存在幾十年,它形成的歷史根基是什麼?



香港還有其他類似的貧民窟存在嗎,他們的異同是什麼?



根據這3個問題,我選出了下面幾本書:



香港重慶大廈 : 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

》Gordon Mathews



第一本書的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他潛伏在重慶大廈內部數載,實地走訪後寫出了這本書,書中全是可靠的第一手信息。



《香港簡史》John.M.Carroll



而第二本,由香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撰寫,它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追溯了重慶大廈形成的歷史原因。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Greg Girard&Ian Lambot




第三本書寫的是香港另一個貧民窟——九龍城寨。通過比較兩個貧民窟之間的異同,使我對重慶大廈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我透過作者的眼睛,從多個角度補全重慶大廈的輪廓,就像建立起一張知識網。這是單靠一本書絕對達不到的效果。



很多人讀書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一上來就直接啃艱深的權威著作。



結果讀著讀者就發現進展緩慢,讀不下去了。



為什麼?



因為順序錯了。



認知心理學上講:

當大腦被刺激的時候,容易被激活的都是熟悉的概念;而那些陌生的則容易被忽略。



我把陌生的新信息比作「危險區」。



比如某個領域內集大成的學術專著,內容準確性沒話說,但卻充斥著專業辭彙和概念,是一踏進來就想要逃跑的「高危地帶」。



因為違背了大腦的信息接受模式,所以閱讀會變得困難重重,最終挫敗感會逼你放棄。



而已經熟悉的舊知識就好比是「安全區」,呆在這裡呢又只是在舊知識中打轉,沒有長進。



所以,拓展認知邊界的最快方法是在一舊一新兩個概念之間建立強聯繫,找到「安全區」與「危險區」的交叉區域。



利用已知解釋未知,新知識就會像知識樹上新長出的葉片,有了穩固的根基。



有個建議是,

探索一個新領域,不妨先從通俗易懂的科普類書籍讀起。



比如想要接觸藝術卻沒有基礎,那《小顧聊繪畫》可能是一本入門的好選擇。



這類書的確信息量有限且深度不夠,但卻能夠用通俗的語言,勾勒一個你熟悉的世界。從這樣的「安全區」向「危險區」過渡,反而能加快學習的步伐。




做個合格的「伸手黨」


讀那些經受住歲月考驗、不斷迭代的書




如果你是上文中提到的第二種人,即有著堅定的閱讀熱情,卻拔劍四顧心茫然的,這裡有個穩妥的建議:



讀那些被時光大浪淘沙留下,且一直不斷進化的書,也就是經典。



它們給過許多人心理安慰或心靈震撼,提出了大部分人從未注意過的問題,它們曾經解答過大多數人的疑惑,很大概率也能解決你的。



比如,E.H.貢布里希教授講述藝術發展史的《藝術的故事》。



這本書自1950出版後到1994年,這本書已經由教授親自修訂至第16版並還在更新,直到2001年貢布里希教授去世。



如果說閱讀就是在給思維的新陳代謝加速,那麼這些始終散發著旺盛的生命力,且還在同步迭代的書,絕對是好的催化劑。



話雖如此,書海茫茫,怎麼找到這些經典?




去圖書館、去書店淘書自有情趣,但現代人時間寶貴,做個合格的「伸手黨」也是選擇之一。



向信任的朋友索要書單、關注讀書博主、公眾號,或者豆瓣、亞馬遜、GOODREADS等讀書分享平台,看看別人的推薦語和他們的讀書感悟,幫你完成篩選。





但有2件事需要注意:






  • 切忌看到厲害的讀書博主就關注。



很多人剛剛迸發閱讀熱情時,會飢不擇食地關注所有可以獲取資源的平台,結果是被信息洪流淹沒。



看著各種讀書狂人整天曬書單:「佩奇今天又讀完了兩本詩集,五星推薦;水兵月剛看完一本英文原著,吐血推薦。」



本來就困惑該讀什麼,這下心裡更慌了。



正確的方式是,把重點放在與你興趣或研究領域交叉的博主、書籍上。



如果你想提升市場營銷方面的技能,那就多看增長黑客或廣告類書籍;想要學習理財就不要放過多的精力在文學上。



要懂得「少即是多」——什麼信息都關注,就等於什麼信息都沒有關注。





  • 80%的時間留給興趣和研究,20%的時間留給其他。



不要興趣泛濫,但也不要只埋頭於自己的研究領域。



魯迅說過:




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



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所決定了相似的思維和視野,只局限於固定幾個博主,會讓你觀察世界的角度過於單一。




我習慣將那些優質卻小眾的博主或平台統一分組,定期、低頻「觀光」。



比如我不太喜歡看詩歌和科幻文學,但也會關注這類博主。強迫自己閱讀一些他們推薦的書,為的是不要完全受困於自以為正確的小世界中。



寫在最後




讀書和健身,是這個混沌世界裡,為數不多的能確保行之有效的真理,一個強化體魄,一個塑造人格。



但就像健身需要選對器械,讀書也需要擇優而讀,否則沒有這個1,後面有再多的000000也毫無意義。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Phktvomxs


https://medium.com/the-mission/how-i-pick-the-right-books-to-read-to-learn-10x-faster-44f178063b6d


https://36kr.com/p/5110112.html

LinkedIn招聘新媒體運營實習生啦~~~

社交媒體達人、文字狂熱愛好者、腦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們碗里來!後台回復關鍵詞

「新媒體」

獲取職位信息。

LinkedIn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編譯,作者37度2。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截圖、豆瓣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腦洞題:如果不考慮收入和面子,你最想去做什麼工作?
「馮小剛賀歲20年: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