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寧團隊發表兩篇《科學》!有望助力新型止痛藥研發

顏寧團隊發表兩篇《科學》!有望助力新型止痛藥研發


  來源:學術經緯


  大洋彼岸的美國,今天還是情人節。在這個浪漫的日子裡,對於醉心學術的科學家,有什麼比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更好的禮物呢?


  答案是兩篇《科學》論文!

▲顏寧教授團隊今日在線發表兩篇《科學》(圖片來源:《科學》官網截圖)

▲顏寧教授團隊今日在線發表兩篇《科學》(圖片來源:《科學》官網截圖)


  今日,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如約上線。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顏寧教授團隊同日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隨著這兩篇論文的上線,我們對於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Nav)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Nav通道是潛在的重要製藥靶點。其中,Nav1.7的突變與許多疼痛綜合征相關,因此它也成為了許多醫藥公司研發新型止痛劑的靶標。如果能獲得Nav1.7的精準結構模型,無疑會為新葯研發人員發現新葯帶來更多便捷。


  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Nav通道能與許多天然毒素結合。這些分子一般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孔隙阻滯劑(pore blocker),它們通過堵塞離子通道孔隙來抑制鈉離子的流動,這類神經毒素包括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和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第二類神經毒素稱為門控調節毒素(gatingmodifier toxins,GMTs),它們通過複雜的別構效應將離子通道的構像固定在一個狀態,從而達到抑制或激活離子通道的效果。


▲本研究獲得的兩個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本研究獲得的兩個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第一篇論文里,研究人員們使用了兩種「孔隙阻滯劑+門控調節毒素」的組合:河豚毒素+原毒素II(Protoxin-II),以及石房蛤毒素+Huwentoxin-IV。隨後,他們使用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帶有β1和β2輔助亞基的Nav1.7通道,分別與這兩個毒素組合相結合時,形成的複合體結構。據報道,這兩個結構都達到了3.2?的總解析度。

  對比來看,無論是與河豚毒素+原毒素II結合,還是與石房蛤毒素+ Huwentoxin-IV結合,複合體的總體結構都差不多。唯一的構象區別出現在Nav通道的電壓感應域II(VSD II)上,這是由於與之結合的門控調節毒素有所不同。此外,研究人員們也發現,在電壓感應域II(VSD IV)上,還能結合一個額外的原毒素II。


  這些結構為我們理解Nav1.7的結構與工作機理提供了新的工具。正如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所言,它「為開發止痛藥奠定了結構基礎」。



  在第二篇論文里,研究團隊把目光聚焦在了Nav1.2上。在中樞神經系統里,Nav1.2對於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與Nav1.7一樣,Nav1.2同樣可以被孔隙阻滯劑和門控調節毒素所抑制。其中,孔隙阻滯劑按其分子性質,又可以分為小分子阻滯劑和肽類阻滯劑。後者對於Nav亞型往往有著更高的特異性,有著更好的成藥潛力,因此也是許多醫藥研發人員所關注的重點。然而在結構上,我們依舊不清楚Nav通道與肽類阻滯劑的識別機制。

▲本研究獲得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本研究獲得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這正是本研究所解決的難題。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帶有β2輔助亞基的人類Nav1.2與肽類阻滯劑芋螺毒素(μ-conotoxin KIIIA,下稱KIIIA)相結合下的結構,總解析度達到3.0?。


  該結構指出,由16個氨基酸組成的KIIIA雖然不大,但能夠與Nav1.2的胞外部分形成廣泛的極性結合。總體來看,該肽類阻滯劑的結構也與Nav1.2的胞外部分有高度互補。研究人員們指出,兩者的結合所需要的氨基酸殘基,對Nav1.2有著極高的特異性,這也從分子機理上解釋了KIIIA為何能特異性抑制Nav1.2。

  展望未來,這一結構給新葯研發人員帶來了一個理性設計「Nav通道阻滯劑」的框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全世界範圍內,止痛藥有著巨大的需求,但阿片類止痛藥也有著容易讓人上癮的風險,已經成為了西方國家的重要健康危機之一。我們期待這兩項研究能幫助新葯研發人員更快找到新型止痛藥,為生活在疼痛陰影下的全球患者早日帶來創新療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紅肉竟然可以導致心臟病?無肉不歡的吃貨要注意了!
嫦娥四號登月背後被NASA拍到 進一步證明該壯舉成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