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社會心理學] 數字時代的旁觀者效應

[社會心理學] 數字時代的旁觀者效應

# 感謝蛋友 二七八 投遞譯稿
原文:https://bedfordbugle.wordpress.com/2019/02/05/the-bystander-effect-its-presence-in-todays-digital-world/


想像一下:你正在街上走路。突然,聽見了一聲慘叫。你轉過身便看到某女生正在被某男子猛烈地攻擊,之後行兇者立刻跑離了現場,這個女生渾受了傷,無助地躺在地上。遇上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你肯定回去幫助這個女生……


呃,真的會嗎?

上述的一幕,在1964年3月13日,實實在在的發生了。一位名叫Kitty Genovese的年輕女性,在她回家的路上被人連捅數刀。行兇者很快離開了現場,而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據報道稱,在場有38個人看到了這一幕,但所有人都在猶豫,沒有一個人報警。最後,其中的一個人終於報了警,但為時已晚,Kitty死在了被送去醫院的路上。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出現了:如果這38人當中哪怕只有一個人,早一些去幫助Kitty,那麼她還會死嗎?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些人沒有去幫助Kitty?這起事件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人們指責這些人沒有人性也沒有同情心。而這種現象,我們現在命名為「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這起事件發生以後,心理學領域便開始了對旁觀者效應的廣泛研究。對於「為什麼儘管明確地知道他人需要幫助,人們卻不去理會」這個問題上,心理學者們提供了許多被證實的原因。其中一個理論便是「責任分攤(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意思是,當一群人有著共同的責任時,單個人去幫助人的動機就會減少。在Kitty的例子中,旁觀者知道其他人也在旁觀,因此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已經有人出手幫忙了。並且,就算有人責難這種不作為,這些譴責也會由大家集體承擔。Darly和Latane (1968)曾經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項測試:讓一群人旁觀一起緊急事件(一個突發癲癇的病人),而這些人並沒有被提前告知這是一場社會實驗。實驗的情況被設置為:單人、雙人和四人,共三種分配。實驗的結果表明,他人的存在明顯降低了個人的責任感,這明顯地推遲了人們實施救援的時間。換個角度看,成本與收益模型(cost-reward model)提供了另一種解釋。該模型認為,人們在做決定是否要伸出援手之前,會衡量潛在其成本(例如:付出的努力和潛在的窘境)和收益(例如:自我道德感的提升和來自他人的讚揚)。Pillavin和Rodin(1969)通過改變需要幫助者的身份(生病者或醉酒者)證實了這個理論的真實性。和預測的一樣,生病的人比醉酒者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因為幫助醉酒者的潛在成本要高很多(在人們面前丟臉或身體傷害)。因此,社會中的種種不作為不一定要歸結於人們的冷漠和淡然,它可以用人在社會環境中的認知過程來解釋。


那麼,近60年後,在這個生活被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統治的時代,社會中的旁觀者效應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儘管人們一直在研究這個現象,但它在當下依然是個普遍性的問題。與過去不同的是,比起從背後聽見一聲慘叫,我們更有可能坐在屏幕前面見證事情的發生。在2017年,一群男人對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進行了性侵犯。而Facebook Live直播了這起性侵的過程,而當時40多個直播觀眾,無一人報警。在同一年裡,一個男人因為拒絕出讓他的座位而被美聯航的保安拽下飛機,沒人出手幫忙,所有人只是淡定的用他們的手機錄下了整個過程。這是個遺憾的事實,這些事情表明旁觀者效應並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消失。


當然,有人會說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總比什麼都不做強(這些被捕捉到的畫面可以幫助警方調查),不能說我們什麼都沒做。但令人擔心的是,在這個數碼時代,旁觀者效應的影響有增無減。比如說,各大社交平台實際上提供了許多可容納幾百上千人的公共房間,而這使得責任分攤變得更徹底了。「其他那39個正在看的人,肯定早就報警了,對吧?」 根據Le Bon的去個體化理論(deindividuation theory),我們的「自我感」會在群體中傾向於消失,匿名所帶來的舒適可以使我們逃離責任和義務帶來的壓力。在電子化的時代里,我們的屏幕保護了我們,使我們不用面對個人責任,因而使我們在責任面前變得更加被動。

科技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普及,而對於像Kitty謀殺案這樣可怕的案件,情況也一直在改變。但不幸的是,社交媒體的力量使得我們更不願意去幫助他人了。意識到這一點,是我們改變的第一步。所以,下次當你在網上看到某人需要幫助時,花一點時間多想一想,而不是直接去看下一個熱點信息。畢竟,在你遇到危險時,你一定希望某個人可以伸出援手來幫助你。


這篇文章由Mallika Bhaskar 寫就,Hosana Tagomori編輯,兩人都是Bugle team的成員。


翻譯:二七八
(一個在倫敦,非常想學心理學,但無奈大學本科選錯專業的攝影系留學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500年後你的曾曾曾……孫子早沒了,而這場實驗還在繼續
能治病的「超級便便」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