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道德經》第19章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什麼意思呢?個人的解讀是:拋棄智慧和聰明,百姓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拋棄仁德和義氣,百姓就會回購孝順和慈愛,拋棄取巧和利益,那麼盜賊也就自然沒有了,這三個東西全都是不真實的修飾,因為沒有社會上的條文規定這三個東西,所以要讓他們有所歸屬,保持一個淳樸的心靈,自然原有的狀態,減少私慾和雜念,拋棄仁義道德和智慧聰明的浮華,才會免於憂患。

這樣看老子的分析,很有點矛盾或不合理之處,因為在老子看來,智慧和聰明,仁德和義氣都是不可取的,應該加以摒除。老百姓只有腦袋裡什麼都不裝,才能做一個幸福的、無憂無慮的子民。也只有這樣,統治階層才不會花費過多的心思去治理和管理,甚至用武力鎮壓。

老子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即智慧和聰明並不一定總是好的。

智慧和聰明往往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加以利用,正是因為這個樣子,而一個人的巧取和智商,也往往會讓人變得更加無聊,人心的演變也在以一種近乎於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遷移,一個人是可以影響一個群體的,在一個小社會中,眾人的思想和方向往往會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取向和價值,謀求更多的慾望訴求,希望得到的東西比別人更多更好,智慧本來就是一個雙刃劍,擁有智慧,就可以創造出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社會如此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分社會出力的人的眾多智慧,而一個人的智慧也會有弊端,因為一旦控制不好,這將是所有的導火索,因為智慧也只不過是短暫的,因為一個人,能夠保持智慧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就算是在精力旺盛的40年左右的時間之內,減去睡覺的時間,減去雜七雜八的時間,能用在刀刃上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而仁義也是如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仁義是好的,人和人的關係是需要仁義來維護的,而一個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卻是自然而然的,這個事情到了仁義的表象來看待的話,這種事情就顯得有些虛假或者表面化了,因為有的仁義也不過就像是那道紙窗戶一樣,只需要用個力,一下子就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給捅破。

通過這短短的幾句原文,老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有些人由於對智慧和仁義的過度追求,已經迷失了最本真的部分,即對樸素生活和純樸內心的照看。他們的行為和做事方式已經變得利益化,心理上所採用的也是一種取巧心理,已經遠離了真正的智慧和人最真實的自然狀態,這是非常危險和不可取的。

縱觀我們所處的這個競爭社會,人一旦擁有了一點點歪心思,那麼隨之而來的一切都會變得越發的尷尬,一定會在某一些的方面通過外在而表現出來,一個追求利益的人是需要一些手段的,而整天處在一種爭名奪利的狀態之中,人確實是會變得越發得瘋狂,隨之而來的一切都會偏失下去。

老子:拋棄對智慧和仁德的虛假追求,內心才能真正回歸淳樸!

老子通過負方法的解析,讓我們明白,一個社會之所以會出現罪惡和虛假的東西,就在於人們過度追求名利,失去本真內心。如果所有人都拋棄所謂的對「智慧和仁義」的虛榮追求,以及對利益、權勢和巧智的追捧,那麼盜賊和罪惡就一定不會存在,因為整個社會都會處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下,自然不會有其他人想要爭名奪利從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通讀老子,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哲理,對我們現代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很好的警示作用。在壓力巨大的社會環境下,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樸素的內心,因為一個人擁有樸素的內心狀態,少點自私和慾望的驅使,摒棄那些本質之上的那些學問,人自然而然就會到達一種境地,那種狀態一定是會表現出來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山中的人,一定比處在社會中的人內心乾淨而自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好文共讀:時間會留下你最值得的人!
三首歌詞,三首詩一樣的文字和旋律,送給新年的你!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