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文:趙昱鯤

本文:小花生網(ID:xiaohuasheng99)

這個時代大多數父母的焦慮,和三個思維誤區有關:


通過努力,孩子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可以百分百付出育兒會是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過程…

而事實遠非如此:


「育兒和人生一樣,明明是個非線性問題。很多人卻硬是用線性思維去解決,各種矛盾由此產生...」

如何應對這個「非線性問題「?

敬畏成長規律,敬畏孩子天性和意願,謙卑地做一個觀察者,滿懷喜悅地幫助孩子自主成長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焦慮來自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既為人們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多的可能性,又讓人們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充滿焦慮。

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

一、讓孩子做到他自己的最好,

這話聽上去正確,實際根本不可能!

做21世紀的父母並不容易,這個時代,有一種價值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幾乎取得了統治地位,那就是——自我,為人父母者也很自然地把發揮孩子的潛 力作為育兒目標之一。

有朋友和我說:「我是很反對和別人家孩子比的,只要孩子做到他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我就滿意了。」

我問她:「怎樣才算做到他自己的最好呢?」

她說:「比如說他明明可以有100分的潛力,那他能發揮100分就好,別人家孩子有120分,那是別人的孩子,咱們不和他們比,但他得做到他自己的最好。」

聽上去非常正確,對吧?但是,這根本做不到。

潛力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多維度的,一個孩子可以在很多方面都有潛力。

比如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本科學的是數學,他的數學成績曾經是該校的記錄,但他後來卻成為語言學家,那他在數學方面的潛力豈不是被浪費了嗎?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再比如美國著名歌星:Lady Gaga,曾經入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著名的超常少年項目,這個項目專門搜羅學習成績優異的中學生,絕大部分學生最後都在學術和科技方面出類拔萃,比如谷歌聯合創始人布林,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菲爾茲獎獲得者陶哲軒等。

這說明Lady Gaga在科學方面也很有潛力,可她最後卻進入了娛樂界,她的科學潛力豈不是被浪費了。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Lady Gaga 學生時代和明星時代

你的孩子也許不會像趙元任、Lady Gaga那麼典型,但是,他毫無疑問也是有多種潛力的。可是,孩子的這麼多種潛力,最終能發揮的,只能是幾種,其他潛力註定被浪費——而且也應該被浪費,不然他可能最後什麼潛力都無法充分發揮。

就像你前面擺著一條魚和一隻熊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當然,你可以說:好吧,那我就選一種潛力,我覺得孩子在數學上很有天賦,我要他100%發揮出來。

聽上去很正確,其實,也無法做到。

一個人的成就是由他的天賦、努力和環境共同決定的。

其中父母的因素只是環境因素的一小部分,社會風氣(萬民追捧陳景潤還是讀書無用論,)、老師(小學到研究生,可能還包括培訓班)、同學(比如美國很多學校里成績好的學生會被排擠甚至欺凌)。運氣或者說機會(這樣很重要),都會對他所能取得的成就有重要的影響。

俄羅斯國際象棋棋手加塔.卡姆斯基,十三四歲時就連續兩次獲得前蘇聯20歲一下組全國冠軍。然後他移民美國,20歲時成為全美冠軍,而且獲得了國際象棋協會授予的大師稱號。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這些成績都是在他父親的精心打造下取得的。他父親曾說:「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樣的,加塔只是一個普通人。」言下之意,是他培養方法使兒子的潛力完全甚至超常發揮了。

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孩子每天花十幾個小時下國際象棋,既不上學,也不和其他孩子玩。卡姆斯基幾乎沒有人際交往能力。更糟糕的是,他的心理發展存在問題,不知如何面對挫折。連續兩次衝擊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失敗後,他灰心喪氣,退出了棋壇。

我們大家的情況不會像卡姆斯基這麼極端,但是潛力這個概念,既能鼓舞你看到孩子的無限可能,也容易讓你掉進其中一個可能性的坑裡。

想當然:根據天賦,孩子有一個預定的「完全實現潛力」的模樣,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向這個方向努力。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實際情況:孩子的未來有無窮多可能性,沒有哪一種是命中注定的精彩,如下圖所示,各種人生各有精彩之處,但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方向都圓滿。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孩子能在某一項上做到付出20%,然後收穫80%的效果,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80/20原則是說,你付出20%的努力,可以在一件事上取得80%的成就。但如果你要再攻克剩下的20%,你就要再付出80%的努力。這並不是一條科學定律,而只是人們對於生活經驗的粗略總結,可以說是效用曲線通俗而武斷的版本。如下圖所示,當你剛開始在某個領域投入時,投入產出比是很高的,但越往後越難。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認清這個現實吧,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像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

二、 「我願意為孩子做出100%的付出」,

這是無法實現的天下父母坑!

第一,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多維度的,你在這方面付出了,必然會減少其他方面的付出。

你為孩子努力賺錢,就少了陪伴孩子的時間。而父母的陪伴,比給孩子富足的經濟條件更重要。你又能賺錢又有時間陪孩子,那會不會忽略了伴侶?夫妻關係和諧,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啊。父母要為孩子付出的實在太多了,你能在每一項上做到付出20%,然後收穫80%,就已經是奇蹟了。

第二,即使在某一維度上,你也無法判斷自己是否做到了100%。

比如賺錢,你為孩子賺了上培訓班的錢就夠了嗎?為什麼不送他出國留學?你給他湊齊了婚房首付就行了嗎?為什麼不把車也買了?

第三,你的付出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很多父母只顧沉溺於「我在付出」的快感,而沒有考慮因此給孩子帶來的心理負擔。你可能會說「我不要求任何回報」。但孩子知道,你其實是要求他達到你的期望。而你的期望,往往不是孩子的期望。

我有一個朋友,是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她的一個學生曾向她訴苦:我現在就像逆水行舟,一個人應付學習已經很吃力了,我爸我媽又從岸上撲通撲通地跳到船上來,說是要幫我划船,可他們一上來這船就翻了。

第四,這樣的父母會為孩子樹立一個錯誤的榜樣——人活著就是為了孩子。

這樣孩子會有過多的應得感(entitlement,——「我是孩子,我有理,大家都應該為我付出」。孩子長大後既不知孝敬父母,也不知回報社會,一心想的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代「孩奴」。

我堅信,身教大於言傳。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說什麼話更重要。

所以,如果你給孩子樹立了錯誤的榜樣,對他的影響,很可能抵消你苦心營造的其他所有「優勢」。

你自己沒有活出精彩的人生,孩子更不可能從你身上學會如何生活,最後只不過成為又一個精緻的婚前利己、婚後利孩主義者,這值得嗎?

歸根到底,應該育兒育己,而不是育己育兒。

育兒育己:我生養孩子,是因為通過這個過程,我自己能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育己育兒:有些父母把自己變得更好,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我努力奮鬥,幸苦賺錢,只是為了孩子一個高起點;我挑選配偶,不是為了與他共度美好的一生,而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基因。

有了下面這些觀念,焦慮自然是滾滾而來!

焦慮來源1

對孩子好的,我就去做!

我認識一位家長和我說:「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要想一想,對孩子有利嗎?只要是對孩子好的,不管付出什麼代價,我都要去做!」

她這種執著真嚇我一跳,簡直媲美宗教狂熱,也許可以稱為「拜孩教」。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孩子的未來服務中去,反而給孩子幫了倒忙。

歸根到底,我們還是要聰明養育,用智慧判斷比被焦慮驅動要好,看到一樣東西對孩子好就不管不顧地撲上去,只能說明你過度焦慮孩子的未來,對孩子太沒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焦慮來源2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如果你一切為了孩子,那自然就會為了孩子的一切,要為孩子100%付出的父母,經常也是要孩子實現100%的潛力的父母。正如面說的,這是不可能的。同時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焦慮來源3

無限責任公司式父母

如果你把孩子的什麼事情都攬到自己身上,那麼你當然也就要為孩子的所有事情負責。


「孩子數學沒考好?那一定是因為我抓的不夠緊」,「孩子內向、羞澀?那一定是因為我育兒方法有問題。」「孩子沒能入選足球隊,哎呀,怪我沒給他報足球班」......

這種「孩子出了什麼問題都是因為我」的想法,和「孩子取得什麼成功都是因為我」一樣,也太自戀了吧?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傾向於對孩子的問題做出過度反應,因為他不相信孩子或者環境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一切都得靠他這個的「救世主」。

焦慮來源4

不能讓孩子走彎路

這種父母認為,孩子的發展只有一條最佳路線,任何對這條路線的偏離,都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天賦。

其實擔心孩子走了彎路,被別的孩子甩下了,這樣的想法,除了給自己帶來焦慮外,對於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

焦慮來源5

別人家的父母

這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

「有你這樣當爸爸的嗎?你看人家小紅的爸爸,你在看看小明的爸爸,你呢?一天只有一小時,你知不知道父親的陪伴對孩子很重要啊?!」

其實,父親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天一小時,如果是高質量的陪伴,那也不錯了。

焦慮來源6

我不能給孩子帶來禍害

我的看法是,沒有關係,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帶來些禍害的。因為你是人啊,是人就會犯錯誤,有些是無心之錯。比如給孩子穿錯衣服了。或者忘了給孩子帶午飯。

還有些是有心之錯,比如你在單位受氣,回家看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就大發雷霆,打罵一頓。

沒關係,只要你不是經常犯這些錯誤,偶爾犯一兩次並無大礙。正如前文說的,完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同樣,完美的父母也是不存在的。

關鍵是不要走極端。一方面要給孩子條件的愛,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盡量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習育兒科學,減少對孩子的禍害。另一方面,不要有「做完沒的父母」這種妄念,不要奢望對孩子一點兒禍害都沒有。

美國有一項針對初中生的調查,發現有60%的孩子認為自己父母很好,而他們的父母有多少認為自己是很好的父母呢?

只有36%,也就是說,至少有24%的父母,自己覺得不是好父母,但孩子覺得很滿意。

父母總覺得「我一定要做到這個,達到那個。才能算合格的父母」,但其實孩子的要求並不多,你給他無條件的愛,給他一定的自主,也給他一定的規範。就是好父母了。

做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有智慧、有原則的人,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好父母。

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正常父母

三、育兒是個非線性問題,

別用線性思維來解決

前兩年有一個很流行的電視劇、叫《虎媽貓爸》。裡面的虎媽對女兒茜茜精心設計了培養計劃,從吃飯、睡覺到學習、鍛煉,都安排的絲絲入扣。可是女兒卻處處和她對著干,不愛學習,一跑步就叫苦,愛吃垃圾食品,喜歡打遊戲、看電視、不喜歡畫畫、彈鋼琴。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虎媽給自己的爸爸打電話抱怨:「我長這麼大,所有的事情,不管過程有多難,最後一定能成功。可就是茜茜,自從有了她,我接二連三地栽跟頭,全是挫敗感。」

為什麼虎媽在育兒問題時栽跟頭?

原因很簡單,她想用線性思維解決非線性問題。

線性思維:一種直線型的,單向單維的思維方式。

它在處理簡單、直接的線性問題時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功,比如解數學題,有相對清晰的解題方法。你只要一步步去做,堅持不懈,總可以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做不焦慮的父母,培養自主的孩子

可是用線性思維來解決複雜混沌的非線性問題,就時常會陷入謬誤,比如育兒。

育兒的目標是什麼?是孩子考上哈佛、耶魯、得諾貝爾獎?還是孩子創業成功,家財億萬?還是孩子幸福快樂、平安健康?你說不清楚,我也說不清楚。

育兒的方法也不是直線型的。不是你希望孩子成績好,他就拚命學,成績就一定好?不一定的,說不定厭學,中學就垮掉了;你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就一切由著孩子性子來,他一定就會幸福快樂嗎?多半不會,因為沒有管教、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

對線性問題,你要精心制定規劃,堅持不懈努力,關鍵詞就一個「控制」,而非線性問題很難人為控制,你越控制離希望達到的目標就越遠。

當然,我不是說非線性問題就只能放任自流——孩子只生不養、人生隨波逐流——絕對不是。

學術界對於非線性問題早就有很多研究,比如幸福有科學的方法,那就是愛、努力和意義;道德培養也有科學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自己要做道德榜樣。

在控制欲強的人看來(電視上的虎媽),世界上只有一條路是正確的,就是按她安排的道路。其他道路都是歧路,荊棘遍布,並且終將陷入泥沼。電視劇中女兒不聽虎媽安排,不喜歡鋼琴課,就喜歡足球,她想的不是「不錯呀,喜歡運動,將來身體好!」而是「女孩子,不接受藝術熏陶,整天跑跑跳跳,成什麼樣子!」

只有當萬事都在控制之中時,你才感到安心,歲月靜好,人畜無害。一旦有什麼事情脫離了你的控制,你就會心驚肉跳。總覺得一定會有壞事發生,立刻焦慮上身,驅動自己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

為了緩解自己的過度焦慮,你就會抓住一切救命稻草。孩子數學不好,報數學班。語文不好,報語文班。而且人家還「保證教學效果」,只要一交錢,一切又在我的掌控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這些培訓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父母的控制感。

父母親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急切地走了別人販賣的捷徑。沒有去面對問題的根本,自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很快,新的問題出現了,新的焦慮又隨之而來。

解除育兒焦慮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定要擺脫——控制欲。

因為養育、人生這類非線性問題的終極考量不應該是結果,而應該是過程。

人生幾十年,重要的是你的體驗,開心快樂,你的情感,擔憂心疼;你的記憶,孩子會走路時你的喜悅,畢業典禮上你的自豪,和他婚禮上你的淚水。

謙卑地做一個觀察者,滿懷喜悅地幫助孩子自主成長,支持他的認識自主展開。這,就是自主教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人家娃1歲多就會用筷子了,我家的3歲還在喂飯……
壓歲錢怎麼花?財商培養考驗父母的智慧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