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90%的家長後悔晚知道

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90%的家長後悔晚知道

孩子自我意識的「頂嘴」

並不可怕

不允許孩子說不

才最可怕

文 | 佟霏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1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段東北小女孩與媽媽「互懟」的視頻火了。

媽媽輔導作業後沒忍住沖女兒吼了一通,之後女兒便開始抗議了:

「就你現在這態度,能教我學習嗎?你都這麼教我了,我還能會嗎?」

媽媽問:「我怎麼教你了啊?」

小女孩學著媽媽的樣子:「你就嗷嗷喊,不會是吧,不會是吧!」

接著小女孩邊哭邊說:「就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你這麼教我,我還怎麼會啊?」

「我還啥都會啊?從今以後,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你以後別說小美女上車了。」

一旁的媽媽,只剩下哭笑不得的份。

前幾天,表姐也遇上了類似的事。

因為女兒淘氣,表姐訓斥了她幾句,小姑娘生氣地沖媽媽喊:

「你生了我還天天說我,你傷害了我好幾次,你生了我就應該陪我玩。」

表姐也是被孩子頂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沒說出話來。

我的朋友小雅曾對我說:「我羨慕那些能和父母自由爭辯,敢頂嘴的孩子,被疼愛的才有恃無恐。」

小雅父母強勢,小雅小時候如果做錯了事,父母總會嚴厲地批評一番。越是爭辯,懲罰地越厲害。

有時候是父母誤會了小雅,他們也不會妥協道歉。矛盾的焦點就變成了——「你竟然敢頂嘴。」

怎麼說都是錯,久而久之,小雅不再和父母爭辯,也很少主動與他們交流了。

2

最容易有失公平的,是父母。

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剛剛開播那陣,不少人都被男主顧廷燁的父親氣得夠嗆。

顧廷燁離家許久,一回來就被冤枉,而父親更是一句辯解都不肯聽地狠打了他一頓。

顧家人口眾多,各自心思縝密,自幼喪母又不得父親眷顧的顧廷燁便成為了眾人的「背鍋俠」,不管是誰闖了禍,都要推到他的頭上。

父親每次都把他的辯解當成是「忤逆」,總是狠狠責罰他。

絕望的顧廷燁說出一句:「不管我說什麼都是錯,做什麼都有罪。」

如顧父一樣,父母對孩子,並不總是客觀公正的。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我們常常會因為孩子曾經犯錯,或者以為了解孩子的習性,而先入為主地誤解孩子。

一位知乎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如果她出門前和回來後我都沒抓手機,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機然後故意裝模作樣給她看的,也完蛋了……」

誤解無處不在。

很多時候,父母眼中的「頂嘴」,不過是孩子在為自己申辯。孩子自我表達的「頂嘴」並不可怕,不允許孩子「說不」才是真正的可怕。

3

孩子「頂嘴」

是「自我」發展的表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任務」。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中提出學前兒童主要發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與主動。

信任建立在親子關係的安全型依戀基礎上(出生至12-18個月),父母無條件的愛與及時回應,才能夠使他們產生對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

「自主」標誌著自製和自信的萌芽。

我們常發現2-3歲的孩子十分叛逆,凡事都想自己來,也不肯聽父母的教導。其實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萌發的表現。

「主動」是「自主」能力的拓展,此時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計劃,正在學習獨立完成事情並承擔後果。

儘管有註明的發展年齡段,但埃里克森強調:

「父母必須把握好分寸,給予必要的保護,但不過分保護和干涉。

如果這一階段兒童經歷了太多的疑慮,可能導致其終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也就是說,孩子註定要經歷和父母「對著干」的一個階段,來完成自己的成長重任。之後才能夠成為獨立自主、有勇有謀的自己。

當我們聽見孩子開始「頂嘴」時,其實更值得感到欣慰。這意味著,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並正在嘗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

好的溝通,是「雙向流動」的。

人無完人,真正融洽的親子關係中,不存在某一方是絕對的正確,而另一方是絕對的服從。

前不久的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位男孩的一番話讓人心疼。

男孩登上天台喊話的目的,是對父母說一聲遲來的道歉。

初二那年,男孩離家出走,看著父母焦急的尋找,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理解了父母的愛。

他鼓起勇氣喊出了:「爸、媽,對不起。」

然而爸爸並沒有理會兒子的情真意切,而是開始教育兒子:

「你打籃球的時間太長了,你的籃球時間還是應該控制下。」

溝通一下子陷入了冰點。男孩難以自已的忍著淚水說出自己的心聲:

「打球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每周也只有2、3個小時,你知道我在家裡和學校過得有多壓抑嗎?」

此時,父親終於開始反思並真誠的向兒子道歉:

「我們有哪些做得不對的,爸爸媽媽給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諒。

我們與你交流的方式可能比較粗魯,你有什麼想法可以跟爸爸媽媽說,我們不對的可以改正。」

溫暖的愛意,終於重新在這個家庭中流動起來。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親子衝突在所難免,但每一次「衝突」,其實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還需要謹慎對待:

任何時候,允許孩子辯解。

前些天,我兒子小樹早餐時正在吃果醬,爸爸走過來拿起勺子在他的果醬中挖走了一勺。

小樹忙說了一句:「不行」。

爸爸有些不滿地說:「給我吃一口都不行啊,小氣。」

小樹委屈地說:「我感冒了,怕傳染給你啊。」

傾聽孩子的辯解,我們往往能夠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最可憐。因為在孩子的認知中,如果父母都不信任我,那麼就不會有其他人相信我了。

因此,無論何時,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優先相信孩子的話,而不是習慣性的質疑,親子之間才能夠成為彼此的支柱和港灣。

重視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表達。

當孩子歇斯底里地頂嘴時,往往是飽含著情緒在表達的。

或是被誤解的憤怒、或是不被信任的委屈、或是對不被關注的不滿。看起來劍撥弩張,但實際上卻在呼喚理解、信任和關注。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當孩子開始傾訴和表達,負面情緒的疏導便開始了。及時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才是解決衝突更有效的方式。

鼓勵孩子尋找「雙贏」的解決辦法。

前些天,兒子小樹纏著我給他買巧克力,被我一口回絕了:

「不行,不能總吃巧克力,吃多了牙該疼了。」

小樹試著跟我商量:「買一盒巧克力,我一半你一半,這樣我們都能吃到好吃的巧克力了,好不?」

我被他一本正經的樣子逗得說不出話來。

「雙贏策略」是鼓勵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尋求一個讓雙方都有好處的解決方案,既有同理心的鍛煉,也能增強孩子的說服力。

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問問孩子:「如果我不同意,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有效的溝通,沒有高低之分,每個人的思考都能夠得到重視。

「頂嘴」有時候或許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說法而已,是對孩子能力的質疑,對父母權威的守護,甚至是父母不願向孩子敞開心扉的自我防備。

我們做大人太久,有時候已經忘記了世界最本真的模樣。

當我們卸下心中的條條框框,跟隨孩子的稚嫩童心,往往能看見不一樣的風光明媚。

就像《非暴力溝通》作者魯斯·貝本梅爾在詩中寫道的那樣: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個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及時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才是解決衝突

最有效的方式

多讓孩子表達TA想表達的

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覺得有道理就點好看吧

微信改版之後,

你是不是經常找不到軒媽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親寶寶育兒「設為星標」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寶寶吃奶後總溢奶?這樣做分分鐘搞定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