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肝為「調節之本」

肝為「調節之本」

《黃帝內經》稱肝為「罷極之本」,也有人認為肝為「敷和之本」「生命之本」等。本文作者經過對中醫藏象學說中關於肝的生理功能特點的深入考察,並結合臨床實踐中關肝的重要調節作用,提出——

肝為「調節之本」

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慶其 劉文平

肝為「調節之本」的緣由

五臟之中,肝臟最貴,易受邪擾,為萬病之賊

肝為五臟之一。《釋名·釋形體》云:「肝,干也。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凡物以大為干也。」班固《白虎通義》云:「肝之為言干也」。先民們在造字之初,慣於用具體的形象符號去表達事物抽象的內在含義。「干」字,除了標識「枝幹」之意外,還表示為「器物之本」即主幹、重要之意。《素問·陰陽類論》中黃帝問雷公:「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雷公指出:「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張介賓註:「四時之序,以春為首;五臟之氣,唯肝應之,故公意以肝臟為最貴,蓋指厥陰也。」雖然其後黃帝對雷公的這一觀點並不認同,但至少說明「肝臟最貴」是《內經》時代曾經流行的一種學術觀點。

肝還有「萬病之賊」「五臟之賊」的說法。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五·瘍症》稱:「《內經》微露一言曰:肝為萬病之賊。六字而止,似聖人亦不欲竟其端矣。殆以生殺之柄,不可操之人耳。」黃元御《四聖心源·六氣解》指出:「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肝為風木之臟,易動難靜,體陰用陽,為氣血之總樞。肝臟有病,可上犯衝心,橫逆克脾,直逆侮肺,下陷擾腎。如《知醫必辨》稱:「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亦或延及別臟,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說明邪氣致病最易犯肝,一旦肝臟罹病容易波及他臟,此從另一個側面論述了肝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肝屬少陽,少陽為樞,調目胞、溺竅、精關、魄門之開合

《靈樞·陰陽系日月》云:「肝為陰中之少陽。」古人根據臟腑的位置,五臟之氣的升降特性及其與五時的對應關係,將肝分屬少陽。此後,隨著十二經脈及其與臟腑關係的相繼發現,肝又分屬於足厥陰。《內經》的作者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對其進行了詮釋。《靈樞·陰陽系日月》載:「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事實上,肝為厥陰乃言其體,肝屬少陽乃稱其用,在經絡則曰厥陰,在臟腑則為少陽。肝屬少陽的應用範疇較廣,以「肝屬少陽」表述較為合理。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後世醫家將《內經》「開闔樞」理論應用於《傷寒論》六經病的詮釋,豐富了「開闔樞」的理論內涵。小柴胡湯即為仲景治療半表半里之「樞」病而設。「開闔樞」源於一氣之布散流行,氣始則生化,為開合、升降、出入等運動變化。氣流行不止、環周不休,是以有「樞」。是故言「樞」則開合在其中矣,言開合則「樞」在其中矣。肝屬少陽,少陽為樞,則開合在其中矣!故肝能調目胞、溺竅、精關、魄門之開合。調理少陽樞機,為治療疾病的一大法門。

肝屬木,木生於水而生火,調節陰陽水火之升降

肝屬木,木生於水而生火。水為陰,火為陽。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肝應春,春居冬夏之間。冬為陰,夏為陽。冬夏者,陰陽之經紀也。肝居其間,體陰用陽,為陰盡陽生之臟,集諸矛盾於一身,是維持人體自穩調節機制的重要保障。

升降出入是氣機運行的基本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 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人的五官九竅軀體活動等外在生命表象,以及內在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和人的心理活動,全賴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肝對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三:其一,肝氣左升,肺氣右降。張介賓《類經·針刺類》云:「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生髮,故其氣生於左。肺金旺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肝和肺對於人體全身的氣機運轉有重要作用。在這個循環運動中,肝氣左升又是始發動力。其二,肝腎同居下焦,肝腎同源,共寄相火。腎為水火之宅,腎中真氣,仰賴肝之疏發,以達各臟腑組織,二者共同維持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云:「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而萌芽於肝。」肝臟在心腎水火交通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辨證錄·離魂門》云:「心欲交於腎,而肝通其氣,腎欲交於心,而肝導其津。」其三,肝能協助脾胃升降。周學海《讀醫隨筆》云:「肝者,貫陰陽,統血氣,居真元之間,握升降之樞者也。」又云:「世謂脾胃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經;肝者,發始之根也。」肝疏泄正常,則脾升胃降,氣機流轉,運化有常。肝能燮理人一身之陰陽,總統臟腑之氣血,斡旋全體之樞機。故爾治肝之方常常寒熱並用、虛實兼顧、陰陽並治,以協調陰陽水火之升降。《石室秘錄》云:「肝為木臟,木生於水,其源從癸,火以木熾,其權挾丁,用熱不遠寒,用寒不得廢熱,古方治肝之葯,寒熱配用,反佐雜施,職此故也。」臨床治療疑難雜病,若能得陰陽水火升降之要妙,則思過半矣!

肝為「調節之本」的內涵

肝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氣血

《素問·五臟生成》說:「人卧則血歸於肝。」王冰註:「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行於諸經,入經則血歸於肝。」此「藏」與「行」實際反映了肝臟可以根據機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及時調節運行於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量。又,肝主疏泄,反映了肝有調暢全身氣機,推動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生成、輸布、運行的功能。

足厥陰肝經過陰器,與腎同源,藏血,主疏泄,可調控生殖

氣和血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正氣的強弱,除與氣血的充盈有關外,還與氣血的暢達有關。肝通過藏血與疏泄功能,調節著全身氣血的運行,為人體氣血調控中樞,對臟腑功能亦具有協調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血運通達,藏血功能才能有保障;肝藏血功能正常,才能使肝氣運行有序,不至亢逆,全身氣機疏通暢達。人以氣血為本,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 百病生焉。許多疾病的產生首先表現為氣血、氣機的紊亂與失調。肝能主持氣化,為全身氣化之總司。張錫純說:「肝主疏泄,原為風木之臟,於時應春,實為發生之始,肝膈之下垂者,又與氣海相連,故能宣通先天之元氣,以敷佈於周身,而周身之氣化,遂無處不流通也。」肝為將軍之官,能鼓舞臟腑氣化,協調臟腑功能,調和氣血,從而使機體功能保持正常,不易受邪氣侵害。

肝主疏泄,氣血和利,神魂安舍,情志舒暢

精神情志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客觀反映。正常的情志有賴於氣血的調和,有賴於心主神明、肝主疏泄等機能的維持。肝調暢情志的機理包括:其一,情志內傷的基本病理改變為氣機郁滯。《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肝主疏泄對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臟腑的氣機正常協調,機體才能產生正常的情志活動。其二,中醫的五臟又稱「五神臟」,情志活動雖分屬於五臟,但是總統於心,而調控於肝。《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肝通過疏泄功能,調暢氣血,從而使神魂安舍。肝氣調達,肝血充沛,疏泄得宜,則心情開朗,精神飽滿,情志舒暢。《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臨床上長期肝氣鬱滯,容易導致抑鬱症,而肝鬱化火,上擾心神,容易引起焦慮症。《醫碥》提出:「百病皆生於郁。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

肝主疏泄,促進膽汁分泌,助脾胃運化

脾胃消化水谷這一功能的發揮,與肝膽功能密切相關。《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血證論》進一步詮釋:「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症,在所不滿。」唐容川《醫學見能》曰:「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脾胃論》說得好:「春氣升則萬化安」「脾胃虛,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升。」所以張仲景早就提出著名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觀點,證之臨床,療效頗著。

肝的疏泄作用促進膽汁的分泌是幫助脾胃消化的重要環節。肝與膽乃表裡之合,膽為「中精之府」,《難經正義》說,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內,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查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不黃。」我們在臨床上對於膽汁反流性胃炎治療不僅僅著眼脾胃,更多的需要疏利肝膽,佐以和胃降逆,效果滿意。

肝主疏泄,調暢肺脾腎氣機,使氣化有權,津液通達

水液的輸布代謝與肺、脾、腎和三焦氣化密切相關,肝之疏泄對水液的輸布也至關重要。肝之疏泄能調暢肺脾腎三臟氣機,使氣化有權,津液通達。肝之疏泄還能通調三焦水道,使水液運行無礙。可見,肝臟司疏泄,可以通過調節肺脾腎三臟及三焦的氣化功能,發揮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血證論》載:「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治水……故小柴胡湯通達津液,而即能下調水道。」

若肝失其調節水液之能,則氣滯水停、水液瀦留,發為水腫、臌脹、癃閉、眩暈、嘔吐、泄瀉、涌水等證;或津停水阻,血行不暢,發為乳癖、梅核氣、瘰癧、癭瘤、癥瘕積聚等證。如周學海《讀醫隨筆》云:「凡病之氣結、血凝、痰飲、胕腫、臌脹、痙厥、癲狂、積聚、痞滿、眩暈、嘔吐、噦呃、咳嗽、血痹、虛損、皆肝氣之不能舒暢所致也。或肝虛而力不能舒,或肝鬱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氣停血滯,水邪泛濫,火勢內灼而外暴矣。」《丹溪心法》云:「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筆者臨床治療水液代謝障礙類疾病,常用「調肝理氣、化氣行水」之法,參入茯苓皮、大腹皮、地骷髏、桂枝等葯,以恢復肝之調節功能為先。

肝開竅於二陰,與腎同源,可調控二便

肝能調控溺竅開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如孫一奎《赤水玄珠》載:「肝主小便,使毒邪從小便中出,所治皆順也。」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云:「蓋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

肝主小便,蓋其原因有四:其一,肝脈過陰器,系廷孔。《靈樞·經脈》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素問·痹論》云:「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肝病會導致尿頻、遺尿或小便不通的癥狀。其二,肝經與三焦經經氣相通應。《靈樞·本樞》云:「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肝主疏泄與三焦主決瀆相配合能調節小便。其三,古代有醫家認為肝開竅於二陰。如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曰:「肝主疏泄,開竅於二陰,病則司泄欠利也。」其四,肝腎同源,肝氣調達,則能助腎之開闔,使小便儲泄有權。如秦景明《症因脈治》曰:「肝主疏泄,腎主開合,肝之真陽虛,則施泄無權,腎之真陽虛,則關門不利,此聚水生病而小便不利也。」若肝調節溺竅開合失常,常見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癃閉等症。筆者臨床治療肝鬱氣滯之小便不利,喜用通澀並用之法,常與冬葵子、通草、石韋、益智仁、烏葯、懷牛膝、芡實等合用,以幫助恢復肝之調節功能。

肝主疏泄,能助魄門啟閉。《素問·五臟別論》云:「魄門亦為五臟使。」魄門即肛門,魄門的啟閉,依賴心神的主宰、肝氣的調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降和腎氣的固攝。肝能調控大便,其原因有三:其一,肝能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大便排泄依賴氣的推動。秦景明《症因脈治·大便秘結論》云:「諸氣怫鬱,則氣壅於大腸,而大便乃結。」其二,肝藏血,能夠助脾散精,濡潤大腸。若肝不藏血或不能助脾為胃行其津液達於大腸,則津虧便秘。其三,肝能助大小腸濟泌別汁,使腸中津液滲入膀胱。《醫學入門·臟腑》載:「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若肝調節大便功能異常,常見便秘或下利等症。臨床上,筆者治療此類病證,常用生白朮、生白芍、大黃、檳榔、木香、枳實、山藥、芡實、白扁豆等葯,攻補兼施、寒熱並用,以幫助恢復肝之調節功能。

男子生殖為腎所主,但受肝調控。其原因有四:其一,《素問·上古天真論》載:「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此段主要論述腎氣和天癸在男性生長發育、生殖中的重要作用。天癸絕時,首先影響到肝臟,肝氣衰竭,筋不能動,然後及腎。強調了肝氣衰竭是生殖能力降低的使動因素之一。其二,足厥陰肝經,過陰器、抵小腹。肝主筋,前陰為宗筋之所聚。肝能統陰器而榮宗筋、振陽道以用人事,如《辨證錄·種嗣門》云:「肝氣旺而宗筋伸,肝氣虛而宗筋縮。」其三,肝腎同源,精血同源。腎精依賴肝血的滋養,肝腎同寄相火,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肝腎陰虛,相火妄動,常見耳鳴腰酸、五心煩熱、遺精早泄等症,導致生殖能力減退。其四,肝氣具有促進男子排精的作用。朱丹溪《格致餘論》云:「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相反相成,共同調控男子精液的貯藏與疏泄。陳志強報道臨床上用四逆散加減治療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陽痿等男科疾病。四逆散是疏理肝氣的基本方,證明男子生殖生理與肝有密切關係。

女子生殖生理與肝的關係更為密切。其原因有四:其一,女子月經來潮與沖脈充盛、肝血充足和肝氣調達密切相關。肝血充足、肝氣調達,則余血匯入沖脈,沖為血海,血海按時滿溢則月事按時而至。若肝疏泄失常就會產生女子月經周期紊亂,經行不暢等癥狀。其二,肝血充盛、肝氣調達還是女子受孕的重要保證。《景岳全書·婦人規》云:「婦人所重在血,血能構精,胎孕乃成」。其三,肝脈過陰器、抵小腹,胞宮位於小腹。肝脈與沖任督帶四脈關係密切,沖任督脈起於胞中,帶脈下系胞宮,故肝脈與孕育胎兒的場所胞宮緊密相連。肝血得藏、肝氣調達能助胎受孕、促進胎兒成長發育。《婦人規·宜麟策·蓄妾》云:「產育由於血氣,血氣由於情懷,情懷不暢則沖任不充,沖任不充則胎孕不受。」其四,乳汁由氣血化生,乳汁的生成與分泌與肝有關。肝血得藏,則乳源充足。肝脈過乳絡,肝氣調達,則乳竅啟閉有節,乳汁方能泌瀉。葉天士稱「女子以肝為先天」。《靈樞·五音五味》載:「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肝能藏血,女子生殖生理活動的經、孕、胎、乳無不與氣血有關,無不依賴於肝的藏血與疏泄功能。若肝調控女子生殖生理功能異常,常見月經不調、經水衍期、甚或閉經、不孕難產、乳汁不足等症。臨床上治療此類病證的常用方劑,如四逆散、逍遙散、膠艾湯、四物湯、當歸芍藥散等皆入肝經。調肝養肝疏肝為治療婦科諸疾的第一要務。

肝藏血,血舍魂,可調節寤寐

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肝能幫助調控人體寤寐,其原因有三:其一,人之寤寐是衛氣出入運行的結果,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肝血充足,疏泄暢達,營衛才能正常運行,寤寐才能協調。其二,肝通過目與陰陽蹺脈相連,而陰陽蹺脈有司眼瞼開合的作用。《靈樞·寒熱病》云:「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其三,《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夜卧則血歸於肝,魂藏於肝。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曰:「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魂藏於肝。」寤寐與魂之安藏與否有關,神魂安藏則寐,神魂離舍則寤,肝魂內守是寤寐有序的必要條件。

若夜卧魂不能藏則寐不安寧,如唐宗海《血證論·恍惚》所言:「大凡夜夢不寧者,魂不安也。魂為陽,夜則魂藏而不用,魂不能藏,故夜夢寐不寧。」五志過激、勞逸失度等各種因素導致肝之藏血不足,不能滋養心神,則夜不能寐。秦景明《症因脈治》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惱怒傷肝,肝氣怫鬱;或儘力謀慮,肝血有傷。肝主藏血,陽火擾動血室,則夜卧不寧矣」。肝氣鬱滯、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魂不安藏,都可導致不寐。治療方面,當養肝安魂、清熱除煩,代表方劑如酸棗仁湯等。王翹楚認為「五臟皆有不寐」,立法當「從肝論治」,兼顧調整其他四臟功能紊亂。我們在臨床上常用平肝潛陽、瀉肝安魂之法治療不寐,收效頗佳。另外,對於不寐每與精神情志刺激有關,因此語言安撫在不寐的治療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肝主筋,為罷極之本,可調筋骨運動

肝能參與調控人體運動功能。其一,《尚書·洪範》載:「木曰曲直」。木兼曲直剛柔之性,一曲一直的過程產生了「動」的本源。使動作馳張有度、協調統一。肝屬木,因此人體的屈伸、馳縮運動與肝有關。其二,《素問·宣明五氣》載:「肝主筋。」筋包含現代醫學中的肌腱、韌帶和筋膜等。筋附著於骨,與關節的屈伸運動有關。《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毛髮病源流》載:「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綳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筋為肝所主,與人體運動功能有關,受肝之調節,故肝能調節關節運動。其三,《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王冰對此句的解釋是「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也。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明確指出,肝通過筋來支配人體的運動。張介賓、吳崑、喻嘉言、張志聰等也持此說。第四,肝通過「藏血」來調節人體的運動功能。《素問·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痿論》云:「肝主身之筋膜。」《素問·平人氣象論》載:「肝藏筋膜之氣也。」肝藏血,血可養筋、柔筋。肝血充盛,筋膜得養,則筋力強健、運動靈活;反之,肝血虧虛、筋膜失養,可引起關節屈伸障礙,活動不靈,運動不利或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症。

綜上所述,肝臟能調控整個機體生理功能動態平衡的多個方面,是協調機體與環境之間平衡的重要保障。在氣血的運行、精神情志活動、飲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生成輸布、二便排泄、生殖生理、寤寐節律、筋骨運動等生理活動方面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用肝為「調節之本」來概括肝生理功能特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特殊作用較為妥帖。有人推測人體可能存在一條以肝臟為中心的「調節鏈」,鏈上每一器官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包含了神經內分泌活動、免疫功能、生物節律、認知心理、應激反饋、生殖過程等生命活動的諸多方面。通過對肝為「調節之本」的深入研究,可能對肝藏象理論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有一定的啟發,並能為中醫經典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王慶其 劉文平)



世針針灸交流中心(國家民政部註冊,業務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9年開設各種中醫技術培訓課程,邀請國內外著名中醫專家授課。

課程諮詢:186-1828-1678 業務諮詢:138-1192-478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紅蓮南路28號紅蓮大廈B座4層

2019年實用針灸築基班2月22日線下課程開始,現在報名參加線上課程學習。

通過學習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醫辨證、經絡腧穴基礎知識,熟記100多個經絡腧穴,掌握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及針灸治療方法,課程期間北京三甲醫院見習,通過線上線下考核取得證書。 私信聯繫諮詢。

學費3500,包含學費、實習費、針具費、證書費、輔導費等,結束考核頒發證書,免費復訓。

肝為「調節之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辨治腎病發熱驗案
袁紅霞經方治奔豚病經驗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