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小朋友生活中不注意也會得。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小朋友生活中不注意也會得。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


糖尿病屬於「老年病」,

只有上了歲數的人才會得,


但實際上,


小孩子也可能被糖尿病找上門。



先看一個故事




天天的家長感到很不解,

家裡的直系親屬都沒有糖尿病史,

孩子的糖尿病不可能是遺傳的,

怎麼喝瓶可樂就糖尿病了呢?

原來一次性喝掉一大瓶可樂是不會導致糖尿病的,

根本問題出在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上

天天從小就愛喝飲料,並多過於喝水。平時在學校,只要看到周圍的孩子吃零食、喝飲料,他就會跟著一起買。正是這種長期拿飲料代替水的習慣,才導致他小小年紀就得了糖尿病。這一次因為短時間內喝了太多含糖飲料,加重病情誘發了

酮症酸中毒




人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人體內有一個很勤勞的小同志,叫胰島素,糖尿病主要就是由胰島β細胞產生的胰島素缺乏或效果降低引起的。

胰島素每天辛勤工作,幫助人體細胞內轉運葡萄糖,促進糖吸收、蛋白質合成,轉化成每天需要的能量。



有一部分孩子因為環境、自身免疫等因素影響,在遺傳背景下,機體胰腺發生自身免疫性病變,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就會造成

1型糖尿病,病理上也被叫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一些小孩把飲料當水喝,或者體內脂肪很多,每天攝入的葡萄糖太多,胰島素天天疲勞加班,終於有一天病倒了。



過去,兒童糖尿病以1型居多。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肥胖兒童逐年增多,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會吃是好事,小時候胖一點不礙事,長大了運動運動自然會瘦,這樣的錯誤觀念導致有些孩子得病後,家長都沒有察覺。



兒童糖尿病 危害不容小覷



高血糖不太容易識別,就是人倦怠一點,有些頭暈,往往被人忽略。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期處於高水平,最容易受到損害的是微血管。

高血糖主要影響視網膜、腎臟、手腳末端等部位的微血管,會導致失明、腎衰竭,遠端肢體因為供血不好而出現潰瘍長期不愈,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微血管受到損害後,繼而大血管也會受到損害,如果心臟的冠狀血管出現硬化和堵塞,心臟供血功能喪失,就危險了,因此糖尿病發病年齡的提前,可能會導致青壯年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性增加。

不過,

兒童糖尿病雖然可怕,

卻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治療與控制得當,

也能夠規避其危害性。

所以發現孩子有糖尿病後,

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



如何與「糖」共舞?



1、胰島素治療。遵醫囑用藥,可以先選用短效胰島素,再選用長效胰島素。

2、飲食控制。飲食的調整需要與胰島素的治療同步進行,以維持正常的血糖和體重。

3、運動治療。不必限制患兒的運動,但是需要在患兒運動時補充能量,以免發生低血糖。

4、病情監測。注意監測患者有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現,如若發生,遵醫囑給予補液和胰島素治療,只有當組織灌注得到改善後,胰島素的生物效應才能充分發揮。

其實

任何一種疾病出現明顯癥狀前,


都是有徵兆的,但往往被忽略。


當孩子出現以下問題時,


家長要高度警惕糖尿病。

1、皮膚皺褶部位皮膚變黑變厚。多數糖尿病患兒有黑棘皮體征,即頸後、腋下、胭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部位皮膚又黑又厚,這是高胰島素刺激的結果,說明身體內有胰島素抵抗。

2、疲乏無力、易感染。孩子本來處於精力較為旺盛的生長發育期,應該多動,但突然在一段時間內老喜歡待在家裡,不喜歡戶外活動,精神較為萎靡,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孩子一些傷口反覆出現感染情況,久不癒合。

3、出現頻繁腹痛和嘔吐現象。

4、頻繁口渴,小便增多。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後因滲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尿液帶走人體的水分,使人感到口渴。

5、突然消瘦、飯量大增。糖尿病患者多尿,導致身體脫水,體重自然下降。同時,因為糖的流失,會導致人飢餓感大增,從而食量大增。




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



1、控制飲食,控制攝取總熱量。少吃油膩、甜食,多吃蔬菜。


2、多運動,多鍛煉。


3、不可把飲料當水喝。


4、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孩子肥胖,都是患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家長應該格外注意,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查血糖。




關於健康的小知識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兒了,期待在這個春天與您的再次相遇。

如果今天的文章有幫助到您,就活動下手指,誇我好看,並分享給您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吧,祝好運,身體健康!




備註:部分圖文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御說養身 的精彩文章:

今天是情人節,有些謊言,讓它哪來的回哪去吧。

TAG:小御說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