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歲寒三友"畫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歲寒三友"畫

隆冬,世界一片清寒,萬物盡藏,然梅紅似硃砂而不謝,松挺拔樹蓋而亭亭,竹佇立風中而婆娑,與雪同往,與風同行,歲寒三友也。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

歲寒三友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松丑而文,竹瘦而壽,梅寒而秀。

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傳到日本後又加上長壽的意義。

松竹梅合成的歲寒三友圖案是中國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築上常用的裝飾題材。

同時歲寒三友還是中國畫的常見題材,化作常以「三友圖」命名。

在中國畫中,松、竹、梅常以「三友圖」形式出現,取其傲凌風雪、不畏寒霜之性,表現人格品質和氣節。

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

竹是文同筆下的「常客」。

梅的畫法在楊無咎時創出後,後世畫梅能手也是層出不窮。

到宋代趙孟堅時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

宋 代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上海博物館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南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明 代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仇英 三友論畫軸 祝枝山書 197.5 × 98.4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本幅畫名由潮河邊人依據圖繪松、竹、梅園居內三儒士觀畫場景所取。題識由祝枝山根據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寶繪堂記》所書。據載,《寶繪堂記》寫於徐州,這篇文章充分表現了蘇軾對待人生超曠達觀的襟懷。文章說明人應該忘掉利害得失,用「寓意於物」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聯繫蘇軾的平生遭際,可以看出文章要表達的主旨就是要以豁達的心胸去對待貶謫的不幸遭遇,表現了一種豁達放曠的心境,而這種心境在蘇軾身上升華為一種審美的人生境界。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明 邊文進 三友百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明 唐寅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明 蕭雲從 歲寒三友圖 嘉德2015秋拍 成交價161萬元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金俊明 文南 金傳 歲寒三友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 代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清 弘曆 歲寒三友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壽鹿圖 清 沈銓(1682-1760)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清 八大山人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清 溥儒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1915年作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晚清民國 吳昌碩《歲寒三友圖》1844年作

近 現 代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陳師曾(1876~1923)王 雲(1887~1934)梅蘭芳(1894~1961)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馮超然(1882~1954)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溥伒(1893~1966)歲寒三友圖 拍品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陶冷月(1895~1985) 歲寒三友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吳 紉(1878~1949)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吳 征(1878~1949)許 昭(1887~?) 鄭午昌(1894~1952)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吳湖帆(1894~1968)湯 滌(1878~1948) 歲寒三友·書法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謝稚柳(1910~1997)徐子鶴(1916~1999)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楊 晉(1644~1728)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趙雲壑(1874~1955) 章梫(1860~1949) 喻長霖(1857~1940)?歲寒三友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趙雲壑 歲寒三友圖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徐世昌 歲寒三友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三友圖 王震(1867-1938)

歷代名家畫筆下的

張大千 歲寒三友

人生在世,若遇逆境,莫輕言棄,看看歲寒三友。

學松的淡泊清高、崇高堅毅,學竹的清幽淡雅、秀麗挺拔,學梅的高潔孤傲,超逸淡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觀韻 的精彩文章:

孫其峰畫鶴技法
郭味蕖畫梅,千姿百態有風骨

TAG:名藝觀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