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越古墓,竟然出現大量修補玉器

南越古墓,竟然出現大量修補玉器

懂點收藏

喜歡我的都關注我了~

關注

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

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下面,小編整理了幾件墓中出土的玉器。

01

玉 盒

玉盒通高7.7厘米,直徑9.8厘米。由青玉雕成,玉質溫潤,內外打磨光潔,雕琢精細,堪稱漢玉之精品。其蓋子與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如一圓碗,從上到下依次裝飾有三周紋飾。

蓋內也有線刻的雙鳳紋裝飾。盒蓋一側原已破裂,沿著裂縫鑽有對稱的兩組小孔,還在盒蓋內側刻有凹槽,應是以絲、麻類線繩把破片連綴起來,線頭可掩藏在盒蓋裡面的凹槽內而不外露。

玉盒蓋外側沿著裂縫鑽有對稱的兩組小孔

玉盒蓋內側盒蓋內側刻有凹槽

據報告稱 :「經仔細檢視,破口的毛邊幾乎已呈平滑狀,表明器蓋破裂後已使用一段較長時間。」這表明玉盒是墓主長期珍愛之物。

02

金 鉤 扣 龍 形 玉 佩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右側位置。龍形玉佩長11.5厘米,金鉤長5.9厘米,整體通長14.4厘米。

由一條青玉雕刻的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鬥的生動圖景。

玉龍長體彎曲成S形,張口銜鰭,尾巴回卷,下半部分折斷,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應以線繩連綴。

龍形玉佩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

金鉤扣是鑄成的,器表打磨光潔,鉤尾和鉤首均作虎頭形。

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額頂鑿出一個陰文「王」字。虎口形成的套銎,出土時正好套在玉龍的折斷處。鉤腹有一圓鈕。顯然是龍形玉佩下半斷裂後,特意製作了一虎頭金鉤與之相配,使玉佩改變功能成為帶鉤。

帶鉤發展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漢代則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的用鉤盛況。墓中出土的5件玉帶鉤均為墓主所有。這件玉器因其斷裂,龍、虎這兩種神靈動物才有機會得以巧妙地用不同材料組合形成一件器物,掩飾修補痕迹於無形,反映了工匠富有創意的構思。

整體氣韻生動,雕琢精細,是漢代玉帶鉤中的經典之作,彰顯了主人尊貴特殊的身份。

03

鳳 紋 牌 型 玉 佩

鳳紋牌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左側位置。通長14厘米,寬7.4厘米,青玉質。全器扁平,雙面透雕。

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上連一朵捲雲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框內透雕一隻變形鳳鳥。框右側雕一鳳鳥,雙足踩璧,長尾下垂;左側透雕瓔珞一串,其上飾一變形小鳥,構圖充滿動感且突破傳統的對稱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斷裂,特鑄造兩個H形小金橋連接上下兩個埠,金橋上還刻有捲雲紋裝飾。兩個金橋的介入使全器復為一體,使金、玉不同材質得到完美結合,更為其增添了附加值。

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斷裂

特鑄造兩個H形小金橋連接上下兩個埠

//////////

這3件修補的玉器都出土於主棺室墓主人的身邊,其意義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越國偏安一隅,其土地面積、人口與國力財力等與西漢中央政權是不可比擬的,但墓中發現的玉器,數量眾多且精美超凡,與同期諸侯王墓出土的玉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南越王墓出土了100多件(套)玉佩飾。

這些玉佩飾不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級差別,也表明南越國還保留了先秦佩玉的傳統。

玄璧改制的玉片

不可否認,在南越王墓中留存有大量戰國時期的玉器,一些玉器不止原料,其製作者也不排除來源於外地的可能。

白璧作為對漢王朝的供奉位於第一位,這證實了南越國確實擁有自己的琢玉工坊,南越王玉衣軀幹褲筒玉片中還發現有玄璧改制的玉片。先不說這些玉器本身的製作從何而來,單就這些修補的痕迹看,其鑽孔應是南越國的玉工所為。

再者西耳室出土有銀錠4塊,這表明南越國有金銀手工業作坊,上述金鉤扣玉龍佩的金鉤和鳳紋牌形玉佩的金橋等,可以基本認定其金屬部分應為南越王廷所制。

鑽孔連綴的方法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到宋元時期出現鋦釘補瓷,有著時代上的進步與發展,而鑽孔技術均為其基礎。

對於玉器,鑽孔技術也不存在什麼難度,早在新石器時期,玉器上鑽孔就普遍存在,多用於系掛。而修補常見的方法是在玉器破損後,在破損斷口附近鑽孔,可用絲繩等綴合成原樣的完整器形。

//////////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

遼寧建平縣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14號墓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上緣中部和下緣右側都有為了綁合斷裂處所鑿的圓孔。

陝西延安蘆山峁遺址採集到的龍山文化玉琮,大致裂成相等的4塊,每塊裂縫處左右都各鑽有兩個小圓孔用於系接。

蘆山峁遺址採集到的龍山文化玉琮

而玉器中改制的情況也比較多見,如河南省輝縣固圍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連綴式玉璜,由一件春秋晚期有鏤雕卧獸的玉雕、兩件春秋晚期的玉璜部分、兩件戰國晚期雙龍首玉璜的龍首、兩件戰國晚期的玉環首經修整加工後以銅片貫聯而成。

推測除玉環首、鏤雕卧獸玉雕外,其餘均系從原本殘損的玉器上裁截下來的部分。

改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原器損壞後所為,像金鉤扣龍形玉佩在嚴格意義上也屬於一件改制器,但因其修補痕迹及意圖明顯,這裡將其歸入修補器的行列。

固圍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連綴式玉璜

//////////

據考古報道,廣州甚至嶺南地區在南越國前、後期都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玉器出土,那是因為南越國之前並不具備發展玉器技術與文化的條件,而後期因為西漢統一南越,消費玉器的高級群體南越王族的消失,使得高端玉器也逐漸少見或不見。

除南越王墓之外,嶺南地區玉器出土數量有限,且多為小件器物。而在其他地區諸侯王漢墓出土玉器上,也基本不見有修補痕迹,多為改制器。

總之,南越王墓出土的修補玉器是極為少見的,玉器本身和破損後玉工修補的匠心獨具也令人嘆為觀止,由此可見古人對玉料的珍視,也說明中國人愛玉、崇玉的傳統觀念由來已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收藏 的精彩文章:

古代鏤雕,妙手自天成
真假銀元的辨別方法

TAG:懂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