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餐是如何在老北京流行起來的?溥儀最愛去的一家卻遭梁實秋嘲笑

西餐是如何在老北京流行起來的?溥儀最愛去的一家卻遭梁實秋嘲笑

文|劉瀛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愛吃,吃出了學問,也吃出了講究,從不含糊。彙編出了八大菜系爭奇鬥豔的中華飲食文明史,也養出了既包容又挑剔的「中國胃」。200年前,西餐被視為黑暗料理進入中國,「以食為天」培養出的吃貨精神為西餐的「入鄉隨俗」打開了一條新路,在博大精深的中餐菜單上添上了一道「新中式」。

西餐是如何在老北京流行起來的?溥儀最愛去的一家卻遭梁實秋嘲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末代皇帝溥儀使用過的細瓷西餐餐具,現藏故宮博物院

西餐接近宮廷,是很早的事情,可真的在帝都和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了。1863年始創的天津利順德大飯店最先開設西餐,此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北京的北京飯店和六國飯店、天津起士林餐廳、哈爾濱馬迭爾賓館相繼創建。至此,從南到北,從筷子到刀叉,為龐大的中國飲食文化又貢獻了一道談資。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兩個法國人在兵營東面、現在的北京火車站西北方向開了家三間門面的小酒館,除了賣一、二角錢一杯的紅、白葡萄酒,也做炸豬排、煎牛排的西菜。幾次轉手,店面擴大,成為北京飯店的前身。末代皇帝溥儀,曾約請北京飯店在皇宮御花園中舉辦西式茶點會,招待日本國會代表團。據《溥儀檔案》記載,1922年7月整整一個月,溥儀每天都吃「番菜」(西餐),而且天天不重複,有冷食有熱食,有甜有咸,有煮得極爛的土豆泥,也有鮮嫩的葉用生菜;有烤牛排、豬排,也有新鮮的水果、咖啡等。為了配合洋廚師做西餐,溥儀的番菜膳房一次就添置了冰淇淋桶2個,銀餐刀、叉、勺各20把,咖啡壺3把,銀盤、銀套碗等各20件。江西景德鎮還為溥儀特製了一套白底紫龍紋飾的西餐餐具,包括湯盆,大、中、小號盤、碗等40多種,至今還保存在故宮內。大概就在這時,溥儀養成了愛吃西餐的習慣,李淑賢《溥儀與我》中說,多年後,他們夫婦依舊保持著每月到莫斯科餐廳或東安市場內和平飯店吃一、兩次西餐的習慣,「兩人吃一頓飯不過花三元到四元而已」。

東安市場里的森隆西餐部,佔了整整一層樓,主顧多是王公貴族。相比沿海地區的開放,帝都的上流人士依舊顧忌著身份,「想趕時髦吃大菜,又不敢吃血呲呼啦的牛排,同時又怕跟黃頭髮藍眼珠的人一塊進餐,拿刀用叉失了禮儀,所以喜歡到森隆用餐。」森隆的人氣很高,民國大「吃貨」梁實秋雖然嘲笑它的「西菜很特別,中國菜味十足,顯得土氣」,但那裡的咖喱雞外賣卻是他捨不得的美味。程硯秋最愛把稻香村各式各樣的熏醬鹵臘切上一大盤,就著麵包、牛尾湯,說是「比什麼山珍海味都來得落胃了」。森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把「程硯秋大餐」作為保留菜目。畫家陳半丁最愛森隆的乳酪義大利面,有意思的是,意麵上撒的不是帕爾瑪火腿,而是中國金華火腿。「咸裡帶鮮,比洋火腿高明多多矣」。

西餐是如何在老北京流行起來的?溥儀最愛去的一家卻遭梁實秋嘲笑

20 世紀末,廣州太平館餐廳,廚師在現場明火烹飪,餐廳牆壁上懸掛著周恩來和鄧穎超像

更高明的,要數北京「西來順」的大廚褚祥,西餐的各種食材和調料被他運用在清真菜里毫不違和,蘆筍、沙拉醬、咖喱、起司、辣醬油搭配出的70多道新派清真菜,譽滿京城。1935年的美食評論道:「西長安街的西來順飯莊,在教門館子中比較摩登……往往運用思想,發明一些新菜,介於半中半西之間,也介於葷素之間,闊人請客,朋友小吃都行得。」茉莉竹筍、牛奶扒四白、鴨泥麵包讓人慕名而至,國人的美食天賦與藝術在小小的清真廚房裡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得不提的是鴨泥麵包,新鮮麵包被切成高厚半厘米的碎塊,炸透到脆而不焦,同時把鴨脯搗碎用高湯煨好備用。呈上席後,當著用餐者的面,把炸麵包倒進滾燙的鴨泥湯,刺啦一聲,香味撲鼻,即時享用的美味,真正的美食愛好者最為懂得。

曾經也有人將《隨園食單》翻譯成英文傳至西方,有人按圖索驥,然而成品實在不敢恭維。西餐的「新中式」之路,卻走的有滋有味,這多是要歸功於中餐料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工夫,靈感與經驗的結合。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的總結最為直觀:「這種中國式的大菜,是以中國菜為體,以大菜為用,閉著眼睛嗅,噴香的中國菜的味兒,睜開眼睛看,有刀有叉有匙,羅列滿桌。」大抵就相當於穿著鳳冠霞帔在教堂里辦西式婚禮,圖的是個新鮮時髦。這箇中滋味,又另有精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粵菜的精髓:追求本味,不時不食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