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蓮宗七祖省常大師紀念日

蓮宗七祖省常大師紀念日

宋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贊

道慕廬山,追蹤蓮社。

刺血特將凈行寫,首輔歸座下。

百廿大雅,願生效龍馬(龍樹,馬鳴)。

慕廬山風立凈社,爰因後世實行寡。

百四一願隨事發,人各寢饋菩提者。

首輔王旦既歸依,公卿百廿受陶冶。

閻浮雖則贊皇猷,

何若樂邦得佛嘏(音假,福也)。

——印光大師

省常大師追慕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念佛的高風,也在西湖邊上結白蓮社念佛,專修凈業。後來刺血寫《華嚴經·凈行品》,求生極樂,改名為凈行社。當時的首輔王旦歸依大師座下,成為白蓮社的社首,當朝120多位高官雅士,也都先後入社,成為大師的弟子。

仰慕慧遠大師廬山結社的高風,省常大師也設立凈行社,因為後世的人口頭談玄的多,身體力行的少,所以大師倡導大家學習《凈行品》介紹的141件事,在這些具體的事中學習修行菩薩道。

首輔王旦都歸依了,所以其他的公卿一百二十餘人也都歸依,接受大師熏陶。在閻浮提洲,雖然大眾稱讚帝王的教化功德,但是卻比不上求生極樂蓮邦,得到阿彌陀佛的福蔭加被。

蓮宗七祖省常大師略傳

(恭錄於《凈土聖賢錄》)

宋.省常(蓮宗七祖)省常,字造微,姓顏,錢塘人。七歲出家。十七受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謀結蓮社。刻無量壽佛像,刺血書華嚴凈行品,於是易蓮社為凈行社。士夫與會者,一百二十人,皆稱凈行弟子,王文正公旦為之首。比丘及千人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常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曰,佛來也,泊然而化。眾見地色皆金,移時方隱,年六十二。(佛祖統紀)

省常。字造微,俗姓顏,浙江錢塘人。七歲時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宋太宗淳化年間(西元九九〇~九九四),住在南昭慶寺,由於仰慕廬山遠公的風範,因此計劃結集蓮社,刻阿彌陀佛像,後來由於刺血書寫《華嚴經》(凈行品),因此把蓮社改稱為凈行社。士大夫讀書人參與盛會的有一百二十人,都稱為凈行弟子,以文正公王旦為居士之首,而比丘眾則達到千人之多。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〇二〇年)正月十二日,省常端身正坐而念佛。念佛不久,忽然大聲地說:『佛來也!』然後安祥往生,此時大眾都見到大地變成黃金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時年六十二歲。 (佛祖統紀)

——恭錄於《凈土聖賢白話》

蓮宗七祖省常大師畫傳

——繪圖:任新宇

一、生於亂世 七歲出家

省常大師,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字造微,俗姓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大師七歲,由家親送往寺院中禮師剃度出家。

二、十年精修,圓具足戒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大師十七歲,發大菩提心,受具足戒。其後戒行精嚴,通《大乘起信論》,研習天台止觀法門。

三、仿廬山風,結凈行社

宋淳化年中,大師在杭州昭慶院專修凈業,仿廬山遺風,結凈行社,有一百二十位公卿顯貴參加,宰相王文正公為社首。士大夫預會皆投詩頌自稱凈行弟子。

翰林蘇易簡作文寫道:「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可見,大師道隆德盛,感格人心之力甚大。

大師易蓮社名凈行社,持戒念佛,止觀並運,深寓大師弘揚凈宗之善巧與深旨。

四、血書佛經,增上凈業

大師嚴持戒律,具無礙辯才。注重引進《華嚴經·凈行品》來規範、凈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動,使凈業成就更加上一份保證。

大師還刺血書寫《華嚴經·凈行品》,每書一字三拜三圍繞三稱佛名。刊版印成千卷,分施千人。

五、造像發願,生安養國

大師又以栴檀木刻阿彌陀佛像。佛像刻成而焚香發誓願云:「我與一千大眾,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國。」

大師數十年如一日,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

六、念佛往生,地呈金色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於寺中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佛來也!」隨之而化。當時在場的信眾見到地面呈金色,良久方退。大師享年六十二歲。

弟子奉全身建塔於鳥窠禪師之側,號圓凈法師。因大師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之殊勝德業,被後世推尊為蓮宗第七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笑聲中的表演,是一場持續33年的謀殺
新書早知道‖解讀敦煌·法華經故事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