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後來遷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祖父王正為尚書郎。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琅琊王氏,經王覽(公元206-278年)、王正到王曠(公元274-328年)時,兩晉(公元266-316年),發生「八王之亂」(公元290-306年),歷十六年,死三十萬人。
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三十年。在五胡侵魯,琅琊危急,公元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東床快婿:十六歲時,王羲之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方二八,有模有樣,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因與丞相王導的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相聚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詩集作序,這便是史上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及人,效果發揮到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他和許詢、支遁等人,開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東晉陞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公元535-546年),嗣孫建豆腐乾豆腐右軍祠於墓前。
(本篇完)


※趙普是絕頂聰明之人,對趙光義的心思早已心中有數
※陳圓圓隨田畹北上京城,並被田國舅收為義女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