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沒有人會否認,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大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吟》就是對母愛的最好詮釋。所以,敬老愛老,孝順父母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卧冰求鯉,老萊娛親,親嘗湯藥等流傳千古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古人給後人作出的榜樣。「你陪我長大,我伴你到老」是今天人們聽到的最令人欣慰、最具有正能量的語言。然而,現實社會中,為了工作,為了生計,人們常常要遠離親人,背井離鄉,甚至長期客居異鄉。更讓人無奈的是,待父母垂垂老矣,卧病在床,正需要你關心照顧的時候,你卻不能侍孝床前,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清代詩人黃景仁的一首詩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慈母手中線

別老母

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貧窮往往是不幸的根源。黃景仁的不幸也是源於貧窮。詩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雖授縣丞,但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這首詩寫到的就是因貧窮而在一個風雪之夜拜別老母,遠離家鄉的一幕。詩文大意是:因為要離開家鄉,遠赴河梁謀生,所以在這個時候將門帘掀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髮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樣的風雪之夜,正該是兒子為家裡添柴加炭侍奉母親的時候,而我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仰天長嘆:這種情況有兒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搴帷拜母河梁去

首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帘,告訴老母,兒子就要起程動身了。詩人是游幕謀生,並無一定的目的地,所以用「河梁」指代。這樣的離別,都不會是心甘情願的。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此時的情況是,一方面是老母需要侍養,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是一種既難捨又無奈情景。所以這一句雖是單純的敘述,卻暗含了詩人極為痛苦的心情。次句「白髮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詩人忍不住再去仔細端詳母親:白髮蒼蒼,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捨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舍。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白髮愁看淚眼枯

第三句「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境。「夜」是風雪之夜,大雪紛飛,朔風凜冽,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出門遠行。「門」是貧窮人家最簡陋的柴門,在寒風中呼呼作響,這時家裡正需要人照顧。但是,詩人卻要在此時出門遠行。這是一種怎樣的凄楚和無奈啊!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麼可說呢?至此,詩人集愧疚,自責,痛恨於一身,發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是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時的自然迸發,從而產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矛盾運動,具有豐富複雜的心理內容。這一句也從生育學角度告誡世人,養子無用,不如不養。因此,這首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詩人風雪之夜離家遠行,留下一首小詩,成為感動世人的千古絕唱

慘慘柴門風雪夜

這首詩用直白如話的語言對詩人遠行他鄉和離別母親時見到的場景進行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母親至真至誠的情感。其最大特點是用情極深,無論是纏綿悱惻抑或是抑塞憤慨之情,都寫得深入沉摯,使人迴腸盪氣,極受感動。廣西大學教授李寅生說這首詩: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讀。可謂一語中的。宋代學者趙與時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這首小詩,具有與《陳情表》同樣的藝術力量,是不是也可以說,讀黃景仁《別老母》而不墮淚者,其人必無情。讀者朋友們,你認為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從逃犯到詩人,他比李白還任性,寫一詩立意奇警,絕響千年
蘇軾這首詩雖有人人皆知的千古名句,卻因用典太多,難成名篇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