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7)十八種神變(6)眾像入身、同類往趣

佛菩薩的神通神境智通(7)十八種神變(6)眾像入身、同類往趣

佛菩薩的神通(10)神境智通(7)

十八種神變(6)眾像入身、同類往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神通威力

一、神境智通

一、一、能變通

一、一、八、眾像入身

眾像入身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第九種神變:「眾像入身」。

「佛菩薩,依定自在」,神通是以定為依止處的,若是沒有定也就沒有神通了。「能以種種」,因為有禪定的關係,所以能夠用「種種」的「現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現前大眾」是指人,指有情說的。下面「及以一切村、邑、聚落」,是指這些非有情的。「村」和「邑」,和「聚落」,和「草木」,和「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納入自己的身體裡面。「令諸大眾各各自知」,使令大眾每一位都自己知道「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一、一、九、同類往趣

同類往趣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

第十種神變:「同類往趣」。

「同類往趣者」,什麼意思呢?「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或者佛菩薩這時候的因緣,能到剎帝利的大眾裡邊。「同其色類」,佛本來不是剎帝利的形像,但是佛這時候現神通,到剎帝利的大眾裡面去,和剎帝利是同一個相貌。「如彼形量」,和剎帝利的身形是一樣的,從外表上看彼此是一樣的;「量」是數量,「形」,表現於外的形貌。

「似彼言音」,佛示現的剎帝利,說出來的言音,也和剎帝利是相似的。「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似彼言音」這句話的內容是這樣子;彼剎帝利眾若以此名字表示這樣的義,「以此」,以這樣的名句表達這樣的道理,那麼佛示現的剎帝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和他們同一樣的名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彼剎帝利大眾不說這樣的名義,那麼佛示現的剎帝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和他們是相同的,沒有差異,這是「示同類」,所以這叫做「同類往趣」。

然後為其演說正法、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化事既終,欻然隱沒。

「然後」,佛示現剎帝利同其形量,似彼言音,然後為其演說正法,佛教的正法。「示現、教導、贊勵、慶慰」,有這四種不同的演說正法。「化事既終」,教化眾生的,教化這剎帝利的事情已經圓滿了。「欻然隱沒」,忽然間就不見了,就離開了。

韓清凈《披尋記》:「示現、教導、贊勵、慶慰者:攝釋分說: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贊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慰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贊悅,令其歡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頁)其義應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離愛欲。「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所作?唯願教誨。」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贊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贊悅,令其歡喜。

「示現」是什麼意思呢?「謂為令」,為求令彼接受佛的教導的人,所學的「白品行故」,就是清凈的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開示四種真實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教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示現」,也就是開示。「已得信解者」,聽佛說這四種道理的人,已經獲得信心,對於佛法有所理解。對於這種人,「安置學處」,就安排叫他能夠在學處裡邊(學處就是戒),就是毘奈耶,是所應學的地方。「令正受行」,使令他能夠正確地接受毘奈耶,這樣用功;開示毘奈耶,叫做教導;聽聞了四種道理、佛法道理之後,就學習戒法。

「贊勵者」,「贊勵」怎麼講呢?「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謂彼有情」,就是彼剎帝利。若於所了解的佛法裡邊,所修行的戒法裡邊,「所得中」,在心裏面有所得,有多少成就的人。「心生退屈」,這個時候向後退了,就是不這樣去用功了,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這個時候示現的剎帝利,就稱揚讚歎,和策勵他、警策他、鼓勵他,鼓勵他。「令於彼事堪有勢力」,令他對於所學習的戒法,戒律,「堪有勢力」,就是有力量受持、修行。

「慶慰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贊悅,令其歡喜」,「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前邊是學處,就是戒,「法隨法」就是止觀了,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隨法,涅盤是法;八正道能隨順涅盤,能得涅盤,所以叫做法的隨法。謂彼有情對於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止觀「勇猛正行」,不怕辛苦,也不怕困難,很勇猛、精進地去修學止觀。「即應如實贊悅」,示現的剎帝利,就如實地來讚歎他,令他心裡歡喜,令其歡喜,這叫做慶慰。這是「(陵本八十一卷八頁)」上這樣解釋的。「其義應知」,這四句話的義應該這樣認識。

沒後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

示現的剎帝利為他們這樣子教導了以後,忽然間就不見了。「沒後」,不見了以後的時候,法會的大眾,就是剎帝利眾。「迭相顧言」,「迭」在這裡就是互相的意思,互相注意,就說了:「不知沒者是天?是人呢?為什麼是這樣子看不見了?」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前面所說的佛菩薩能夠到剎帝利大眾裡邊去教導,弘揚佛法,教導他們。「如是往趣婆羅門眾」,佛菩薩也一樣地會到婆羅門的大眾裡邊去。「若沙門眾」,或者是到沙門眾。或者是「長者眾」,或者是「居士眾」。有錢的人叫居士;現在佛教裡邊用居士是指在家信佛的人,這裡說的「居士眾」,是指積聚很多的財富的人叫居士。

「四天王」眾,就是天上的人了。「三十三天」眾,「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六天。「梵眾天」,就是四禪。「梵眾天、梵先益天、大梵天」,是初禪天,但是有的地方說是梵眾天、梵輔天,就是給梵天王做事的人,做事的天,先益天。還有大梵天,這是初禪的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禪的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這是三禪的三種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這是四禪的三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這是五凈居天。這都是屬於色界天。

「當知亦爾」,就是佛菩薩以禪定為依止,也會到他們大眾裡面,同其形量、同其言音地這樣教化他們。

是名同類往趣。

這叫做「同類往趣」。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義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菩薩的神通(9)神境智通(6)十八種神變(5)往來、卷、舒
佛菩薩的神通(7)神境智通(4)十八種神變(3)熾然、流布、示現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