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腸息肉是良性病,但有一種息肉可以癌病。醫生告訴怎麼辦

腸息肉是良性病,但有一種息肉可以癌病。醫生告訴怎麼辦

我怎麼就得腸息肉了?

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說他最近經常有便秘,醫生建議做腸鏡,結果發現有腸息肉,醫生說問題不大,建議一年後在做腸鏡。

腸息肉到底是怎麼來的,做了好,還繼續觀察,能不能變成惡性的?

一般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臨床上多指粘膜局限性隆起。

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一般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作一次結腸鏡隨訪即可。

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可在腸鏡下先用金屬鈦或尼龍線結紮其根部,然後用電凝切除,病人無須受開刀之苦。

哪些人是腸息肉的高危人群

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2、長期生活在息肉多發地區,如上海等

3、長期西方化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油炸食物

4、年齡大於50

5、有相關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腸息肉什麼原因引起的?

1、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導致炎症,加上其他慢性刺激,發生腸息肉。

2、不良生活習慣,生活不規律,導致體液酸化,引起腸道細胞突變,增生等。

腸息肉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本病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為常見癥狀。

1、腸腺瘤常無任何自覺癥狀,而是在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時偶然發現。

2、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見癥狀,每次排便均見,並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鮮紅,量不多,夾有粘液,有時忽然大量出血;長時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

3、位於直腸的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在個別情況,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

4、兒童型息肉以便血、腹瀉、息肉脫出或腹痛、貧血等症多見,有時還可並發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等;其血便色澤鮮紅,附於糞便表面,不相混雜,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內痔出血。

5、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無癥狀,出現癥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此外,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適,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1、炎症性息肉可以自行消褪,或者在抗炎治療後消褪,所以一般這樣的息肉醫生都建議觀察一段時間。

2、腺瘤性息肉是不能夠自行消失的,而且會越長越大。

3、腺瘤性息肉會有一定的惡變幾率,大腸癌很多由結腸息肉惡變而來。

4、腸息肉如果不作處理,會慢慢的變大,細胞突變,惡化成結腸癌。從結腸息肉發展到結腸癌,一般需要5至10年的時間。

腸息肉治療及術後注意什麼?

大多數的息肉是良性病變,不會危及生命,但也有一部分的息肉會發生癌變傾向,所以需要及時的治療,息肉的治療一定要遵循息肉治療原則,不要盲目切除息肉,息肉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通過內鏡或者手術的方法予以切除息肉。

1、切除息肉後應卧床休息,以減少出血併發症,注意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嘔血、便血、有無腹脹、腹痛及腹膜刺激癥狀,咽部有無水腫、疼痛、有無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改變。

2、十二指腸息肉摘除術後應禁食6h,6h後進流質飲食1天,繼而進無渣半流質飲食3天。大腸、直腸息肉術後即可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1周內忌粗糙食物。

3、保持術後大便通暢。

4、術後有少數患者發生腹部脹痛、腸脹氣,多因手術中注入氣體過多所致。

腸息肉該吃些什麼?

1、宜常取食易於消化、質地較軟的食物。

2、力求大便通暢,宜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銀耳、海帶等。

3、宜攝取具有潤腸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動物油。

4、久治不愈、長期出血、體虛者,宜適當翰良滋補性食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樂的小代夫 的精彩文章:

得了腦梗到底能不能治好?
懷疑心梗急救選什麼葯?硝酸甘油or速效救心丸,醫生告訴你

TAG:快樂的小代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