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若蚯蚓都滅絕了,人類還能吃什麼?

若蚯蚓都滅絕了,人類還能吃什麼?

《流浪地球》上映一個多星期了,餘熱未散。


除了那句深入人心的北京交通標語,波叔還記住了電影里

榴槤味的蚯蚓干


劉戶口帶著妹妹闖禍,被關了,老爺子為了把兄妹倆撈出來,帶了一盒蚯蚓干,想讓獄警通融通融。


這一幕,讓波叔眉頭一緊,啥?人類都吃上蚯蚓了?

不過想想也算合理,當地球表面所有動植物都死去之後,可不就得吃土裡的蚯蚓。


同樣的一幕,出現在《雪國列車》里,底層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同樣重口味——

蟑螂


是不是人類的潛意識裡,昆蟲是最不容易滅絕的物種?


要知道,昆蟲的數量可謂是相當驚人,約為人類數量的17倍。


但事實擺在眼前,打了人類的臉,近日,Sciencealert報道了一篇最新研究:



根據全球73份昆蟲數量下降報告發現,超過40% 的昆蟲物種數量急劇減少,超過三分之一處於瀕危狀態,如果情況不發生變化,昆蟲有可能在100年內走向終結。 


數量和速度都極為可怕,《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誌對過去40年間發表的有關昆蟲種群的科學文獻進行了分析,其作者得出結論:



地球上所有的昆蟲總量正在以每年2.5% 的速度下降。


相比之下,昆蟲的滅絕速度是其他瀕危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的8倍。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鱗翅目(蛾、蝶)、膜翅目(蜂、蟻類)和鞘翅目、蜣螂(屎殼郎)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類群。而四個主要的水生類群(蜻蜓目、 襀翅目、 毛翅目和蜉蝣目)已經失去了相當大的物種比例。


末日還沒來臨,昆蟲就有可能比其他物種先行一步了。



1.別小看昆蟲在大自然的作用


雖然很多昆蟲長得毛骨悚然,特別是像蒼蠅蚊子這些害蟲,人們巴不得它們死絕,可人家在大自然中的分量可不輕。

圖源:GIPHY

可以說,昆蟲勝過海洋中所有的魚和陸地上所有吃草的牲畜,它們的豐富性、多樣性(可能有多達3000萬種)以及普遍性,決定了它們在食物網和生態系統中的基礎性地位。 

從幫助植物授粉的小蜜蜂,到回收森林中死去樹木(循環大自然的營養物質)的白蟻,甚至是作為很多生物的盤中餐的蚊子、蒼蠅,都不可或缺。


其中,蝴蝶和蛾類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有將近 53% 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

圖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陸地類群

為啥?


因為蝴蝶對環境的變化及其敏感,是國際上共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被稱為環境健康的風向標,2016年,我國環保部首次啟用蝴蝶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監測,如果環境質量不達標,蝴蝶就無法駐足,甚至難以存活。


蝴蝶的數量急劇下降,說明環境質量在下降。


而直翅目物種(蚱蜢和蟋蟀)作為許多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也有大約 50% 的種類正在減少,如果它們離開,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會使其他動物相繼滅絕,最終受害的將是人類自己。

圖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水生類群

2.是什麼殺死了這麼多的昆蟲?


昆蟲的生物多樣性是可怕的,當生態系統失去昆蟲時,也會失去其他物種。


科學家在研究中總結了殺死昆蟲的四大原因:


1.人類發展、森林砍伐和農業擴張造成的棲息地喪失


2.環境污染,尤其是農藥、化肥和工業廢物造成的污染


3.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攻擊蜜蜂的病毒,以及入侵物種


4.氣候變化

圖源:Biological Conservation 昆蟲數量減少的主要因素

隨著土地被更過度的開發,植被被裸露的田地取代了,也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取代了,不僅是昆蟲,許多動物的棲息地也被佔領。


有些昆蟲對升溫的耐受性很低,全球變暖會直接造成它們的數量下降,但也會使其中一些耐受性高的昆蟲物種數量上升,因為它們的天敵消失了,特別是蟑螂和家蠅等昆蟲,生態平衡就此被破壞。


可見,人類才是罪魁禍首。


如果我們坐視不理,也許有一天,昆蟲和其他生命物種都會消失不見,難道人類還能獨活嗎?


對此,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警告:


這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因為昆蟲在近4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興起以來,就是世界上許多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基礎。



3.地球上的空間和能量是有限的


根據《科學》雜誌2018年的報道,世界上有大約 20% 的脊椎動物和植物瀕臨滅絕,主要是因為人類將一半以上的陸地自然棲息地退化或改變了。


此外,我們不斷榨取其他生命形式的生物量,並將其轉化為對我們更有用的農作物和動物。目前為止,牲畜佔哺乳動物生物量的 60% ,人類佔36% ,5000多種野生哺乳動物只剩下4% 。



目前的保護水平甚至還沒有達到最基本的水平。

這個比例並不奇怪,自1970年以來,野生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50% 以上,無論從倫理學還是實用主義來看,自然生態系統的枯竭都是極其令人不安的。


拜託人類,可有點危機感吧。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


人類應該為其他生命留下多少資源?

圖源:Sciencealert

對於這個問題,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首席科學家喬納森 · 拜利(Jonathan Baillie)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Ya-Ping Zhang)一致認為:


到2050年,全球應該騰出一半的土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保護,讓動植物有機會茁壯成長。



地球上的空間和能量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決定人類願意分享出多少。


雖然這是一個崇高且艱難的目標,但也點明了形勢的緊迫性。


過去,我們將大自然的資源緊緊地攥在手裡,也是時候該鬆手了。

圖源:GIPHY

假設有一天,太陽還沒出事,地球的資源先枯竭殆盡了,我們只能帶著地球,去茫茫宇宙中尋覓一個新的家園。


可帶著地球去流浪,只是聽起來浪漫罷了,就算有一天我們真有這個能力,地球也已經滿身傷痕,風采不再。


說到底,對於地球來說,人類才是危脅性最大的蟲子。



bookface熱門文章




  • 這就是你一定要談戀愛的理由



  • 蟲子都會算數了,你數學還不及格?



  • 閨蜜的男朋友騷擾我,我只想送他兩個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okface 的精彩文章:

大促 | 舒服到骨子裡的睡衣,一秒穿出法國女人的優雅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