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日軍幾乎無人投降?傳統起源於瘋狂暴走的「皇軍之父」
文 | 熊崧策
按照日軍大本營的戰爭預案,如果聯合艦隊能取得黃海、渤海制海權,將輸送陸軍到渤海灣,進行直隸平原大決戰——這是甲種方案,即最優方案。但在1894年8月中,由於與北洋海軍的決戰時間難以預測,而計劃中的直隸決戰也將會因為天氣逐漸轉寒,推遲到來年春天較為有利,因此大本營選擇執行乙種方案:向朝鮮加派陸軍,擊退在朝清軍,扶持朝鮮獨立。
8月14日,大本營給在朝的第五師團送去了增援部隊——來自名古屋的第三師團,師團長為桂太郎,兩個師團被編成第一軍。樞密院議長山縣有朋按捺不住了,強烈要求任命自己為第一軍司令官,這讓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有些緊張。
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1838年出生在長州藩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是倒幕運動的先鋒。山縣自幼喜歡習武,柔道和劍術都不錯,喜歡以「我是一介武夫」作為座右銘,雖說乾的是打打殺殺的事情,但他卻有一個極為文藝的名號——含雪。
明治維新後,山縣赴歐洲英、法、德等國考察軍事,此後明治維新的陸軍改革都和他有關。山縣致力于軍隊對天皇的效忠,日軍也就成了「皇軍」。有「日本近代陸軍之父」之稱。
1894年的日本政壇,資歷最老的莫過於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而伊藤沒有在軍隊呆過,所以山縣根基之雄厚,實為明治第一人。伊藤擔心的是,樞密院議長兼任出征軍司令官本就沒有先例,而能制約這位陸軍長老級人物的,不論形式還是實質上,恐怕也只有天皇了。根據伊藤的建議,天皇為即將赴朝的山縣送行時,特意叫上伊藤作陪,並對山縣做出種種訓示——無非是文武合作,陸海配合,明確大本營與第一軍許可權之類說辭。
山縣有朋
9月8日,山縣有朋和桂太郎率領第三師團從廣島的宇品港登船出發,在聯合艦隊的護送下前往仁川,在當時北洋海軍還完整無缺的情況下,這種做法簡直是賭博。但是,奉命保存實力的北洋海軍沒有出動截擊。9月13日,山縣順利到達漢城,他開始對麾下第一軍的軍官們進行洗腦:「萬一戰局極端困難,也絕不為敵人所生擒,寧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氣節,保全日本男兒之名節。」日軍中禁止投降的傳統就在此時產生,但範圍僅包括軍官,士官和士兵不算在內。9月16日,山縣得知平壤已被攻下,率部前移,於25日進入平壤。於10月22日抵達鴨綠江邊的朝鮮重鎮義州(今新義州),威逼遼東邊境重鎮安東城(今丹東)。
三百年前,豐臣秀吉就喊過「飲馬鴨綠江」的口號,不過那時的日軍頂多也就打到平壤城下。這一次,山縣站在鴨綠江邊,望著對岸延綿的群山,躊躇滿志:自己是第一批到達鴨綠江的日本軍人。山縣在義州統軍亭上設想著強渡鴨綠江的場景,詩興大發,揮毫手書七絕一首:「對峙兩軍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西餐廳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的?吃西餐曾是新派人物的身份象徵
※表白避坑指南:願你明年過上情人節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