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馬拉松賽道一片狼藉讓跑者汗顏嗎?

馬拉松賽道一片狼藉讓跑者汗顏嗎?

近日,一則「珠峰無限期關閉」的消息登上熱搜。

據稱,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管理局近日發布公告,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旅遊。

由於公告相對簡單,大眾對於環保及旅遊相關術語也不太了解,該公告就被解讀為大眾不能再去珠峰旅遊,專業登山愛好者也不允許攀登珠穆拉瑪峰,其實這一解讀並不完全準確。

一、其實任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都不允許人員進入

根據1994年環保部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所有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本身是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的,但早年珠峰所屬的定日縣經濟比較落後,需要依賴旅遊業帶動經濟發展,才默許遊客自由進出珠峰核心區;

而目前當地經濟水平明顯改善,國家和地方希望嚴格執行政策,同時珠峰核心區生態脆弱,如果不對日益火爆的珠峰旅遊加以適當限制,也的確存在較大環保壓力。

所以此次的禁令,只不過是嚴格執行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相關規定而已,無須過度解讀。

二、遊客仍然可以到珠峰旅遊,只是限定了區域

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試驗區三部分。

這次『禁令』只針對於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也就是絨布寺以上的區域。

遊客參觀僅限在試驗區,也就是說遊客可在絨布寺區域內遠觀珠峰。

從珠峰大本營到絨布寺,下撤距離只有2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其實對於人們觀賞雄偉的珠峰沒有任何影響。

而且絨布寺附近也有好幾個理想的觀景點,也就是說人們仍然可以到珠峰附近旅遊,以前可以達到珠峰大本營附近,但現在完全不行,只能達到絨布寺附近。

三、珠峰北坡2019年登山人數被限定為300人

每年4-6月是珠峰登山季,作為世界第一高峰,攀登珠穆朗瑪峰對於登山愛好者甚至大眾來說,具有無敵的吸引力,雖然這也意味著高風險高難度,事實上,尼泊爾把攀登珠峰視作旅遊項目,而我國則視為體育項目。

2019年,我國將對珠峰北坡進行更大範圍和規模的垃圾清理,登山人數被限定為300人,這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一,這本身也是大規模清理這座世界最高峰計劃中的一部分。

四、珠峰生態脆弱環境壓力巨大,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珠峰,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聖潔無瑕的,是沒有污染、能凈化人心的純潔勝地。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但隨著攀登珠峰的人越來越多,以及「到此一游」者絡繹不絕,被丟棄在這方凈土的垃圾和廢棄物也越來越多。

2018年以來,西藏自治區組織清理珠峰保護區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達到8.4噸。

據稱,山腳下的氂牛多達數百隻,都是用來馱運貨物的。從大本營一直到海拔6500米的登山線路,到處是氂牛的糞便。

沿途可見不計其數的廢氧氣瓶、帳篷、繩索、塑料包裝、糞便,甚至有大量的廢棄電池。

登山者多數只能就地大小便,這樣他們的排泄物就只能一坨坨地留在了珠峰上和那所謂「聖潔的冰雪」躺在一起。

而這些排泄物不僅不能讓珠峰上貧瘠的土地得到滋養,冰川融水混合著人類的屎尿一路流到山下,甚至有可能污染連居民賴以生存的水源。

按照珠峰的垃圾回收要求,進入珠峰大本營的隊,都會被發兩個垃圾桶,並要求登山者對自己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每人必須要帶下來8公斤的垃圾,否則就要被罰款。

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卻沒有多少人能夠老老實實完成…畢竟8公斤的行李在氧氣稀薄的山上就如「千斤重」,而和攀登高峰的「人生理想」相比,又有多少人會把多餘的體力浪費在垃圾的清理和回收上呢?

所以,制訂最為嚴格的生態紅線,保護脆弱的珠峰生態刻不容緩。

五、跑步撿垃圾運動風靡全球

就在去年,一項將跑步與撿垃圾相結合的運動席捲全球,很多中國跑者也了解了這樣一項充滿環保概念的跑步運動,這項運動起源於瑞典,英文名字叫做plogging。

plogging一詞來自瑞典語,是「plocka upp」(拾取垃圾)與「jogging」(慢跑)的合成詞。

這項新興運動最初是由一名叫Erik Ahlstrom的瑞典大叔帶動起來的。

Ahlstrom在2016年搬到了斯德哥爾摩,但喜歡跑步的他卻發現周圍充斥著大量垃圾,這令他很不爽。

於是,這位瑞典大叔乾脆帶上垃圾袋,邊跑步邊撿垃圾。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效仿Ahlstrom,並為這項新運動取名plogging。

plogging由於跑者需要通過蹲下、弓步或彎腰撿起垃圾,因此Plogging結合了跑步和深蹲等多方面運動,可以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半小時慢跑加撿拾垃圾會使普通人消耗288大卡熱量,而普通慢跑大約消耗230大卡,步行消耗更好,只有120大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plogging的潮流已經蔓延到了世界的許多城市,甚至還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了plogging london、plogging france這樣的團隊。

看起來「髒兮兮」的plogging因為包含了環保、公益的概念,受到大眾推崇。

歌手譚維維曾在個人社交平台倡導這項環保健身的運動,並曬出自己攜帶一隻藍色垃圾袋,邊跑步邊撿垃圾的圖片。

奧運會競走冠軍王麗萍也加入了plogging的行列,她在個人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今早跑出去後當看到第一個垃圾時後悔自己沒有帶一個垃圾袋出來,當看到一個路邊的快遞袋時果斷拾起充當了垃圾袋……很快就被裝滿;

於是又和路邊的清潔工要了一個垃圾袋邊跑邊撿……每個跑者都可以為城市拾起一袋垃圾,養成不隨手丟垃圾的習慣就更好啦……」

六、成為一名有環保意識的跑者從點滴做起

作為一名跑者,如果在路跑、越野跑、跑馬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養成環保意識,踐行環保行為,其實也是高素質跑者應有的品質之一。

當年北馬由於移動廁所不足,尿紅牆事件也是典型的不得已而為之的典型不環保行為。

其實尿紅牆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當屬馬拉松比賽時,無論是出發區、還是賽道沿途、特別是補給站點、終點區幾乎都是一片狼藉,到時都是跑者丟失的紙杯、水瓶、香蕉皮、能量膠包裝袋、食品包裝袋、雜物等等。

不僅如此,補給站附近往往地面濕滑甚至黏乎乎的,那是因為很多跑者水或者功能飲料喝了一半就隨意拋棄,以及難以避免的各種潑灑,這些都保潔人員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賽後「擦屁股」。

這一方面說明我們的跑者素質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如何方便和引導跑者丟棄垃圾,對於賽事組織方來說也是責任。

馬拉松賽事中水站附近往往一片狼藉、滿地紙杯的情況在東馬則絕不會有這種景象:水站除了設有垃圾桶,還有專門的志願者會及時進行清理,同時賽道上隔著幾十米就有志願者拿著垃圾袋,選手有垃圾交給他們就行了。

所以東馬賽道為什麼那麼乾淨,那都是細節決定成敗!

在此,我們倡議做一名高素質跑者應當儘可能在以下方面做到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消耗:

在平時路跑時可以通過水袋包、運動水壺自補給飲水,而不必買水;

在馬拉松比賽中,進入飲水站或者補給站,適量取用,飲完(吃完)為止,紙杯、食品包裝袋、香蕉皮等等垃圾不隨意丟棄,應當拋棄在指定的垃圾箱;

偶爾可以與跑者一起組織一場plogging跑,一邊跑一邊撿拾垃圾,這樣保護環境,純潔心靈。

保護環境從越野跑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融入這項運動的內涵,越野跑十分強調自身攜帶食物和飲水,從而減少物料消耗,賽道沿途不得拋棄垃圾,很多越野賽其實也明確規定參賽者不得隨意拋棄垃圾。

做一名高素質的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跑者是你我的共同責任!

RECOMMEND

每日乾貨推薦


從流浪地球到星際遨遊:宇航員太空跑步這波操作我打滿分


一大波賽事即將襲來:田協權威發布參賽指南讓你從容準備


春節你胖了嗎?長肉容易減肥難的科學真相

你覺得今天的我【好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慧跑春節專欄 一哥變形記 03

TAG: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