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宵節時,袁世凱聽到了啥?下令不準喊「元宵」,只能稱「湯糰」

元宵節時,袁世凱聽到了啥?下令不準喊「元宵」,只能稱「湯糰」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元宵節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又稱"燈節"、"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每當這天來臨,人們都歡歡喜喜「鬧元宵」,和家人出動一起逛花燈、猜燈謎、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吃元宵,家家戶戶真熱鬧。「元宵"作為節令食品,歷史十分已久。始於東晉,盛於唐宋。元宵在北方又稱「元寶」、"圓宵",在南方地區則稱"湯圓"或"圓子"、"湯糰"。

有人會問,湯圓不就是元宵嗎?事實上,湯圓與元宵是不完全相同的食品,或者說是做法不同的兩種食品。因為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搖)出來的。

但不論是「包」出來的湯圓,還是「搖」出來的元宵,都是元宵節的一個吉俗,取意在於闔家團圓、和睦美好、和諧圓滿,寄託新的一年幸福安康、諸事圓滿的心愿。

湯圓與元宵的細緻區別且不深入研究,這裡要說的,是關於元宵(湯圓)的一段流傳甚廣的歷史趣聞。元宵節時,袁世凱聽到了啥?下令不準喊「元宵」,只能稱「湯糰」。

民國初年,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又想登基當皇帝,但又怕人民討伐反對,終日提心弔膽。

有一年,元宵節時,袁世凱帶著幾個姨太太和大批官吏著常服來到大街上看花燈,正在興頭上時,忽然聽到街上賣元宵的商販扯著嗓子喊:「元——宵——嘞!元——宵!」

袁世凱聽到小販的吆喝聲後,先是一愣,隨即勃然大怒!為何?

因為他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是袁世凱被消滅之意.元宵?袁消?這不是在說我袁世凱命不長久,要亡了嗎?

怒氣沖沖的袁世凱回到官邸後,立即下令:所有人不得再說「元宵」二字,今後老百姓不準再稱元宵為「元宵」,只能稱江南地區流行的「湯圓」或「粉果」。

不久,袁世凱又覺得「湯圓」也不好,湯圓的「圓」,還是「袁"的諧音,大家煮湯圓吃不就成了要拿開水煮袁世凱嗎?於是,老袁又下令全國人民把「湯圓」改稱「湯糰」。

有一次,前門大街的一個掌柜叫賣「湯圓」時說漏了嘴,喊了句「元宵……」不料,剛好被袁世凱的一個親信官員聽到。這名官員二話不說上去就掌摑了掌柜兩個大嘴巴子,並開出200銀元的罰單。

後來,有人就「不準喊元宵」此事,寫了一首詩諷刺老袁:「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將「元宵」改為"湯糰」後沒多久,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在一片謾罵討伐聲中被迫取消帝制」,接著在憂懼中不治而亡。

袁世凱病逝沒多久,一首歌謠在京城流行開來:"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吃湯糰。湯糰、元宵一個娘,洪憲皇帝命不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貓論史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稱帝之後,閻錫山在電報中說了啥?老袁看後一病不起

TAG:大貓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