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名字避諱,算的上是中國古代一項獨有的文化傳統,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凡文字中遇到本朝皇帝或尊者的名字,均要迴避而不用,這一傳統從周朝一直延續至清末,舉國之人都要遵守。自宋代開始,中國的書籍刻印開始興盛,各類古籍中對皇帝名字的避諱,正好給了古籍鑒定工作一個絕佳的參考依據,而我國現存古籍中,又以明清時期刻印古籍占多數,所以本文只以明清時期古籍避諱做一簡短敘述。

古人避諱所用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是改字,把與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改為其他字。像我們熟知的,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將「秀才」改作了「茂才」,而唐初為避諱太宗李世民,六部之一的民部,就成了後世的「戶部」。第二是空字,因避諱,空其字而不書,或作空圍,或曰「某」,或徑書「諱」。第三是缺筆,就是當文字中出現本朝皇帝的名字時,不書滿其字筆劃,缺筆以示避諱,謂之「為字不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避諱方法。

明清時期的避諱,主要開始於明末,從明光宗泰昌年間開始,歷熹宗天啟、思宗崇禎兩朝而止。泰昌皇帝名朱常洛,故古籍中的「常」字改為「嘗」,「洛」字改為「雒」。凡古籍中「由」字缺末筆,及「校」改為「較」、「挍」、「檢」字改為「撿」,則是避諱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的名字。常見古書卷端著者著作方式的「校」字,從明末開始改為「較」,在刻工中甚至形成職業傳統,一直沿用到清初。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崇禎《常熟縣誌》, 抄本,「常」字改作「嘗」(簡體作「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末汲古閣《桯史》、郭正域選《杜詩》,「校」字都寫作「挍」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郭正域選《杜詩》,「檢」字改作「撿」

清代之初,尚無避諱,故順治帝福臨的名字不諱。康熙帝名玄燁,兩字均避諱,甚至眩、舷、弦、伭、鉉、炫等與玄有關聯的字均加以避諱,或用元、神二字替代玄字,而燁字則缺末筆以示避諱。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同治年間《理學宗傳辨正》一書中,東漢學者鄭玄被改作鄭元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乾隆年間武英殿聚珍版《陶山集》《學易集》中,「玄」、「絃」都作缺筆處理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嘉慶年間民間抄本,與「燁」相似的「曄」字,右側「華」字直接避諱不書

雍正帝胤禛,兩字均避諱。胤多見於缺末筆,或改字為允,禛缺末筆,或改字為禎、貞,像康熙年間著名文人王士禛,為避帝諱初改「士正」,乾隆年間又改為王士禎。有時候,一些相近的字像「縝」、「稹」也會缺筆。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雍正年間《香祖筆記》刻本,禛字缺筆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清後期刻本《杜律啟蒙》,「稹」字缺末筆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清後期刻本《永曆實錄》,堵胤錫,「胤」字用「允」字代替,加框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胤字缺筆避諱,缺第一筆

乾隆帝弘曆(弘暦),兩字皆避諱。弘字缺末筆,與弘有關的字也諱,或改字為宏,常見明朝年號弘治改作宏治、弘光改作宏光。「暦」字有缺筆諱,如厤,或改為「歴」、「厯」,常見把明代年號萬暦改作萬厯。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清後期刻書《江人事》《字觸補》中,萬曆(暦)的兩種不同寫法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清末《鶴林玉露》抄本中,暦字缺末筆避諱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乾隆年間刻《樂善堂全集》中,「弘」字缺末筆

嘉慶帝顒琰,兩字皆避諱。「顒」缺末兩筆,「琰」缺末筆,或把該字最下面的「火」改為「文」、「又」。因為「顒」、「琰」二字較為少見,所以嘉慶帝廟諱對古籍鑒定幫助貢獻不是很大。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嘉慶初年刻本《說文解字注》及《九家杜詩集注》中,「琰」或缺筆,或將右下角「火」字改成了「又」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一些嘉慶年間的抄本、刻本中,為避時諱,「淡」、「談」等有「炎」作偏旁的字,也不時會被避諱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道光年間刻本《南華真經影史》,「顒」字缺末兩筆

道光帝旻寧(旻寜),兩字皆避諱。旻字缺中間一點,「寜」字缺末筆,或改為甯或寕。但「寕」字作為「寜」的異體字,明清古籍中較為常見,所以古籍版本鑒定時,不可以單純以「寕」字作為判定標準。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以上為清代古籍中,一些有關「寜」字的避諱實例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旻」的避諱較為少見。此為同治年間《學易集》中缺筆避諱

咸豐帝奕詝,兩字皆避諱。均缺末筆示諱,兼諱佇、苧等,但「奕」、「詝」二字較為少見,「詝」字缺末筆,又與道光帝避諱重疊,所以對古籍版本鑒定幫助不大。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載字基本不避諱,二帝均單諱一字。淳缺末筆為「涥」,或改為「湻」。湉缺末筆,「恬」字也有缺筆的例子。淳字因為常見,所以是個常見的判斷年代的用字,而湉字較為稀見。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清末《鶴林玉露》抄本中,淳字缺末筆避諱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以上兩種為常見的「淳」字改字避諱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光緒年間《策對名文約選》,「恬」避「湉」諱,缺末筆

宣統帝溥儀(溥儀),單諱儀字,儀缺末筆,溥字尚未見有避諱實例出現。

明清古籍中常見的避諱字

宣統年間刻《續碑傳集》中,「儀」字缺末筆

來源:古逸英華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善本掌故之元刻本《中州集》
袁廷檮收藏惟謹畢生藏書卻無存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