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三大遺憾:勝利曾在眼前,最終失去一切
二戰期間德軍有三大名將----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在戰後眾多軍事專家的評價中,曼施坦因被公認為是德軍戰時最具備戰略視野的軍事家。在古德里安大將的回憶中,曾經明確表示「我們中最具備戰略眼光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而隆美爾在非洲戰事失敗後,也曾經希望能夠到曼施坦因的手下工作。
曼施坦因還是一名中將軍長的時候,就因為制訂了穿越阿登森林、閃擊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而馳名,也正是因為這一計劃,德軍在與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的戰爭中,沒有實質性的損耗就完成了終極目標,而且法國的軍備、軍隊和百姓都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德軍得以接受了法國的坦克、飛機等裝備,並且沒有與法國百姓釀成仇恨,最終獲得了與歐洲800年噩夢---俄國一較高下的實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戰後曼施坦因著成了《失去的勝利》一書,作為他在二戰期間的得失總結,又稱作《曼施坦因戰爭回憶錄》。在他的二戰履歷中,首先作為軍長參與到了對列寧格勒的戰爭,後來指揮德國第11集團軍攻克了克里米亞,被授予元帥軍銜,隨後再度率領集團軍進攻列寧格勒。德軍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受挫後,又回到了南方集團軍,並且接任了A集團軍群的總司令。
之後援救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失敗,1943年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以少勝多擊潰了反擊中的蘇聯南方集團軍,軍事生涯達到頂峰。1943年下半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曼施坦因帶著幾乎德國的全部家當,被朱可夫元帥率領的蘇聯軍隊畢其功於一役,納粹德國一蹶不振,曼施坦因的戰爭生涯不久也宣告結束。
曼施坦因為什麼把回憶錄稱作「失去的勝利」?在他的表述中認為,德軍曾經有機會獲得蘇德戰爭的勝利,而且這些勝利的機會都曾經真實的出現在他的眼前。許多機會和慘重的失利,都被他視為巨大的遺憾。而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三件事最讓他耿耿於懷:
1、1942年奉命離開南方戰場,錯失了合圍蘇聯西南集團軍主力的機會。
1942年春天,蘇軍最高統帥部錯誤的判斷形勢,認為在莫斯科受到重挫的德軍已經失去了戰爭能力,於是發動了全線反擊。蘇聯老元帥鐵木辛哥因為在1941年丟掉基輔,因此主張由他帥軍反擊,奪回基輔。而德軍實力最為強勁的第6裝甲集團軍突然出現,擊潰了蘇軍,第6裝甲集團軍順勢進攻斯大林格勒,險些完成對蘇聯的致命一擊。
但是當時的戰爭,卻並未能完成第一次基輔戰役時的合圍,導致蘇軍主力完成後撤,為後來堅守斯大林格勒以及蘇軍反擊埋下了伏筆。曼施坦因所率領的第11集團軍當時剛剛奪取克里米亞,如果能夠穿越刻赤海峽,鐵定能夠合圍蘇軍,隨後再進攻斯大林格勒,蘇聯的有生軍力屆時連後來的一半規模都沒有,覆滅幾乎是沒有懸念的。
但是德軍總部卻盲目高估了第6集團軍實力,並且迷信列寧格勒的象徵意義,將曼施坦因軍隊調動了1000多公里,攻打列寧格勒。而德軍距離軍事勝利,就差一個刻赤海峽。
2、1942年德軍在列寧格勒包圍戰中損失過於慘重,曼施坦因長子陣亡。
1942年蘇德雙方拼到什麼程度了?有關列寧格勒的慘狀,很多資料都已經給了出來,城內的蘇聯人每天只有6兩樹葉和黑麥混合稱的麵包吃,連小孩最後都十不存一,幾乎成為空城。
但是德軍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曼施坦因元帥的長子格羅當時擔任第51集團軍團的少尉,就在曼施坦因即將被調離列寧格勒前三天戰死。大量的兵源損失,導致納粹總部腦洞大開,將17萬精銳空軍組成了野戰軍。要知道培養一名空軍士兵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同時期的日本同時對太平洋十幾個國家開展,空軍數量也僅僅幾萬人。歷史上大部分國家都是從陸軍中選拔空軍,像這種十幾萬空軍改編成陸軍的情況,獨此一家。
相比較之下,列寧格勒一代環境惡劣,戰爭條件對德軍非常不利,取勝代價巨大而軍事意義和經濟意義都相當有限。也看不出任何跡象表明,列寧格勒失陷,蘇聯人會失去精神依託。
3、援救斯大林格勒失敗。
第6裝甲集團軍是德軍的王牌,本身利用其機動性,蘇軍永遠都不可能對其造成傷害,只能任由這支軍隊不斷的抄後、增援,攪亂蘇軍軍事部署,但是卻因為執意硬扛斯大林格勒而慘遭合圍,德軍最先進的坦克,幾乎都被投入到了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奉命援救,但是卻遭到了上百萬蘇軍的阻隔,眼看自身即將被合圍,他只能迅速向前突進,在距離斯大林格勒50公里的地方要求第6集團軍自行突圍。
但是此刻希特勒內心深處仍然不放棄攻克斯大林格勒,派遣到斯大林格勒負責監視保盧斯的傳令兵的影響下,第6集團軍拒絕了主動突圍的要求。曼施坦因最終率軍逃脫,第6集團軍30萬大軍全軍覆沒。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曼施坦因提到,A集團軍群前任司令是德軍元帥李斯特,但是因為與希特勒意見不同被解職,中間由希特勒親自擔任集團軍群司令。而曼施坦因接任這個軍群司令時,希特勒已經開始指揮該軍群有一段時間了,曼施坦因繼任的隱性條件就是服從。
戰爭的損耗和犧牲的巨大的,而戰機則是稍縱即逝,我們常常希望時間可以倒流,歷史能夠假設,以此來驗證我們的想法。作為當時的親歷者,回頭難免痛心疾首,然而誰又能保證,自己當初真能作出變化,而外部的世界卻不變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