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散文: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文/王夫敏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彭國徐州歷史傳奇系列之一:

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都說故土難離,無論是背井離鄉遠走去謀生,還是追逐榮華富貴的高飛,相信故土難離的心傷,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一個難解的情節。小時候,面對貧瘠的故鄉,嘆息想飛飛不了的夢想,大了,面對故土,想回回不去的悲嘆;都說,葉落歸根是大自然的規律,對於遠離故鄉的人,在將幕之年,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回歸故里了。

我的故鄉坐落在魯南蘇北,是一座非常偏僻的小鄉村,雖然,她佇立在徐州地區一個最為偏遠的角落,但是,這裡卻有著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就從村莊的東邊蜿蜒流過,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運河文明,給我們的這個小村莊也帶來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而我們村莊的本身,就是梁王古城的所在地。

隋煬帝揚州看花,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還有梁王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讓我從兒時就對蘇北的歷史文化情有獨鍾;雖然後來為了求學,遠走山東,但是,對故鄉的思念卻是與日俱增,對於徐州這塊熱土,有著一份深深的眷戀。

自古徐州就位列九州之一,有「千古飛龍地,一代帝王鄉」的美譽,還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別緻風景,身在異鄉,常常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自豪。俗話說,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古彭徐州,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因為故鄉偏隅徐州地區的一角,所以,印象中的徐州在兒時,似乎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陪伴兒子,落戶徐州,也了卻了我多年的思鄉夢;親人的相聚,同學的相約,以及文友們的舉杯相賀,讓我這顆漂泊多年的心,似乎找到了歸宿。閑暇之餘,我更是愛上了這裡的一山一水,和古彭的豐厚歷史底蘊。登雲龍山,俯瞰雲龍湖勝景,春賞十里杏花,漫步彭園,伴落英繽紛;走過戲馬台,覽龜山漢墓,感受楚漢雄風;秋來,徜徉金龍湖畔,漫步」威尼斯小鎮」,丹桂飄香,沁人心脾;冬來,赴龜山梅園,賞寒梅傲雪……

居住在彭城的日子,最為開心的就是,與志趣相投的朋友,彈琴論詩,把酒言歡了。一日,琴友約我去品茶談琴,赴高山流水之約,便欣然應允,地點在「回龍窩」的馨廬書院。我當時就蒙了,「回龍窩」在哪?朋友說,這可是徐州的一個歷史古巷,我居然不知道?朋友發來定位,看來只有跟著導航走了。

導航居然把我引到了鬧市區,我有點茫然了,在路邊的一個停車場停好車,遠遠就看見不遠處青磚瓦黛 庭院深深;眼前斑駁的白牆,深淺錯落的黑磚,還有一些帶著徐州古老記憶的老宅子,浮現在我的眼前,這應該是朋友說的回龍窩了。

順著青磚鋪的路面,在朋友的指引下,穿過兩條狹窄的小巷,牆外是流年斑駁的紅塵,牆內是歲月靜好的安寧。不遠處一座寧靜的小院落顯現在眼前,「馨廬」二字映入眼帘,給人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鬧中取靜的雅緻。

散文: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馨廬小院」的主人張芝洲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這是一個集品茶,琴棋書畫等文化交流的一個不錯的場所,別緻的四合院,東西房間相對應,東房為書畫房,西間就是主人品茶,彈琴,會友的地方了。中間的院落不大,但很別緻,假山池沼一樣不少,影壁牆中間的牆壁上,一個手寫的「福」字,寄託了小院主人的美好期盼,引得遊人不時過來合影。

小院的布局構建,既體現了徐州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同時,典雅的裝飾,牆上懸掛的名人字畫,無一不在表明「馨廬」主人的高雅情趣以及熱情好客,結交四海朋友的胸襟,「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凈心靈」,張先生是愛茶之人,平素喜歡收羅好茶葉,收藏古茶具,以茶會友,久而久之,結識了好多茶友,暇時,對琴棋書畫頗有愛好,所以,「馨廬」小院,就成了回龍窩這片古居茶友,文友以及琴友書友們聚會交流的文化場所,正所謂:壺中煮香茗,來往俱雅士。

一邊品茶,朋友一邊彈起了古琴,古樸寧靜的馨廬小院,琴聲帶我好像走回了幾百年前的明清時代,一豎兩橫,三條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衚衕,老樹古井 炊煙氤氳,撫觸青瓦木廊,徜徉在青磚黛瓦、古色古香的回龍窩,而傳說中的蘇北金字梁,插拱偷心的門頭,精雕細琢的外立面透著歷史的文化底蘊,彷彿穿越了歷史時空。

回龍窩位於徐州市青年路以南,奎河以北、公明巷以東、解放路以西。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規劃2.3萬平方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清代延續至今的居民點,雖幾經變遷,但仍保存了灰磚青瓦的老面貌。據徐州市志載,回龍窩因地勢低凹,雨水倒流,久積難泄,俗稱「迴流渦」,後諧其音,美稱「回龍窩」。不過,記憶中的回龍窩難走,倒是真的。曲曲折折的衚衕就像一個迷宮,相互層疊交錯;只有住在裡面的人們,才知道回龍窩的坑坑窪窪、是非曲直。

回龍窩是徐州城南一個古老而密集的居民區。據歷史傳說,他的名稱由來,和當年的乾隆皇帝有關。

傳說,當年乾隆帝七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四次路過徐州;史料記載和現有的一些古建築,包括乾隆行宮,都真實地記載了乾隆皇帝,對徐州的關愛。據說乾隆皇帝喜歡在城內微服私訪。有一天,他想從這裡穿行而過,卻因為這裡衚衕太多且多為死胡同,怎麼也走不出去,無奈只好返回,回龍窩也因此而得名。

獨自來到了鬧市街區。突然,乾隆聞到一陣香味,仔細探尋,發現香味是從一個大缸中傳來,於是便詢問周圍的人:這是啥湯?」旁人答:這是飠(shi)湯。」由於徐州話「飠」的發音與「啥」相同。乾隆便更加疑惑,心想,我問你這是啥湯,你反倒問我是啥湯,於是又重複問了一遍,旁人還是回答:這是飠湯。」這會兒,乾隆火冒三丈,以為是他們拿自己開刷,便與旁人吵起來,這湯的主人還想賣湯做生意呢,哪容得乾隆在這裡搗亂,於是就推了他一把,把乾隆推到了地上。事情鬧大了,旁邊也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看熱鬧,乾隆怕自己身份暴露,灰溜溜的就跑回去了。回去之後的乾隆皇帝,心裡越想越是生氣,徐州這地方,不但交通不便利,臣民換彪悍,所以順口就說了一句讓徐州人,至今都耿耿於懷的話,「窮山惡水,潑婦刁民」。

其實,從後來的歷史資料考證中發現,乾隆皇帝這話不是說徐州人的。一個版本是乾隆剛離開徐州,路上遇到河南夏邑來的臣民告狀地方官員,賑災不力,貪贓枉法等,皇帝不悅,說了他們這句話。另外一個歷史考究說的是,現在的鎮江在那時候也叫南徐州,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訪,遇見良家婦女,想去調戲人家,不曾想姑娘大叫抓流氓,家人把乾隆帝暴揍一頓,窩著一肚子火的乾隆爺,不能說,怕丟面子,於是,就說了這句「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後來,大家就傳說,是乾隆皇帝送給徐州人的。現在想一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來到徐州,並在徐州建了行宮,如果不喜歡徐州,他就不可能在徐州建行宮了,另外,從乾隆皇帝在徐州行宮留下的詩句,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兩副對聯分別是:「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乾隆筆下這樣的美景與「窮山惡水,潑婦刁民」的評價相差太遠。

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今日的回龍窩,已經發生了伐天覆地的變化,據張芝洲先生介紹,回龍窩,作為徐州明清歷史文化的傳載地,市政府重點加大了回龍窩的區域改造工程,除了對挖掘出來的古城牆等原有的文物進行重點保護,同時,在新的回龍窩改建工程中,保留了明清民居的建築特色,兩街三巷,青磚黛瓦,今日回龍窩已不再是以前的回龍窩了,退去歷史的痕迹,承載著徐州歷史經久不衰的意義,華麗變身的回龍窩必將是城市未來另一顆與眾不同的繁星,這裡將是徐州人休閑、娛樂、商務、旅遊為一體的商業步行街,同時,也傳承著古彭徐州厚重的歷史文明。

選一個和風麗日,讓疲憊的心輕裝,漫步在這一豎兩橫,三條不足四百米的居民小巷,在青似潤玉的天色間,那些斑駁的白牆,深淺錯落的黑磚,那些帶著徐州古老記憶的老宅子,像漂浮在水面搖曳的黃葉,帶著一整個春天的明媚,靜靜的隨著時光的波流,蕩漾著那些豐滿的歷史的過往,等待著我們拾撿,拼合,還原出一個清晰的歲月。在瀏覽間隙小憩,在馨廬小院泡一杯名茶,把琴一曲《高山流水》與眾友相談,也可以在馨廬書院,潑墨揮毫,書寫歲月,最後,捧上一本書,在窗外斜陽的照耀下,品讀歲月。

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從側面也印證了古彭徐州的厚重歷史,與今天的時代變遷。曾經的五省通衢,一代帝王之鄉,如今已經被國家劃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而那些徐州人心中忌諱的「窮山惡水」,已經變成「一城青山半城湖」,風景秀麗的蘇北水鄉,剛剛徐州被聯合國授予人居環境獎。

天色向晚,暮色漸濃,夜色中的回龍窩在古色古香燈籠的映照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若不是路邊不遠處,便是燈火輝煌的鬧市,還有來往喧囂的人流,走在回龍窩小巷的暮色里,真的就像穿越到明清時代。辭別馨廬小院,走出回龍窩,久久,我的心緒還沉浸在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的夢幻變遷中。

散文:古彭小巷,「回龍窩」的前世與今生

(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哼歌人
隨筆:不要太在乎自己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