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宗教改革運動是歐洲16到17世紀發生的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反天主教會、反封建割據的政治運動。在思想上,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控制,主張思想自由;在政治上,反對天主教干預國家事務,主張建立被國家控制的「民族教會」;在宗教上,反對教會的腐敗,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建立「廉價教會」或者「平民教會」;在經濟上,瓜分天主教會的資產,以發展資本主義。


一,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

15世紀,是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天主教會卻嚴重阻礙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天主教會控制著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對各地進行經濟剝削。為了維護長期的剝削,教會往往和封建主聯盟,限制王權的形成,干涉各國的內政,阻擾國家的統一。在文化上,實行宗教文化專制。在13—14世紀,教會的權威已經急劇下降,但是隨著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教會擁有了支持者。西班牙以維護天主教的名義在歐洲稱霸。

然而,隨著教會的不斷腐敗,教會的權威也不斷遭到人們的質疑。在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國大學不斷興起;隨著印刷術的出現,文化得到了大規模的傳播,出現了許多反對天主教的「異端」思想。這為宗教改革思想打下了基礎。

二,德國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首先起源於德國。15世紀末,德國依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封建貴族統治下,德國階級矛盾尖銳,農民的生活處境不斷惡化,起義不斷。同時,分裂為為教會的剝削提供了方便。每年流入羅馬教廷的財富數額巨大,被稱為是「教皇的奶牛」。同時,教皇還通過宗教法庭殘酷迫害反封建和反教會的人士。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和利益,羅馬教廷干涉德國內政,阻礙德國統一。

1517年,羅馬教皇立奧十世借口修繕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大量兜售贖罪券,教皇的特使在德國聲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櫃,罪人的靈魂就會立即從煉獄上升到天堂。此種行為引起了德國人們的不滿。維滕貝格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教堂門口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關於贖罪券的功效》),它標誌著宗教改革的序幕,馬丁路德成為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總結為:一,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控制,主張思想自由。他提出」因信稱義「,認為只要心中有信仰即可得救,否認購買「贖罪券」等「因行稱義」外在救贖。同時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溝通,《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人人可以解釋《聖經》;二,簡化宗教儀式。三,認為世俗權力高於教權,反對教會幹預國家事務

馬丁·路德的思想很快在德國廣泛傳播,並在德國形成了新的宗教派別——路德教。為了推動新教思想傳播,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為德文,推動了德國的宗教運動和德國語言文字的統一。很快,許多德意志的邦國開始改信路德教。不久,德國出現了更加激進的宗教改革領導人物——閔採爾。他們要求改革現存制度,建立沒有剝削的制度。在閔採爾思想的影響下,1524年,德國爆發了農民戰爭,許多資產階級和平民、騎士也參與其中,最終於1525年失敗,但是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和封建統治的地位。1531年,德國新教諸侯組成聯盟對抗天主教聯盟,1555年,雙方簽訂《奧格斯堡和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意味著德國諸侯有權決定宗教信仰,任命教會職位和建立宗教法庭,教會開始被世俗權利控制。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閔採爾


宗教改革的擴展和宗教戰爭

德國宗教改革之後,西歐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生了宗教改革,出現了各種新教,有瑞士和法國的加爾文教、英國的國教和清教。在瑞士,於1519年開始由茨溫格利和法雷爾等進行宗教改革,1534年,法國新教建立者加爾文流亡瑞士,開始建立加爾文新教,開始主導瑞士宗教改革,廢除了天主教的政治權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國。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加爾文

16世紀,英國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09年,亨利八世繼位,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推動英國的工商業發展。但是天主教會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稅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同時又干預英國內政。1529年開始,英國頒布一系列的法令,宣布英王為英國天主教的首領,英國天主教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英國國教。但是天主教的制度和儀式並沒有改變。隨後,英國開始大規模沒收天主教的資產,轉移到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手中。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亨利八世

由於英國的宗教改革並沒有徹底改變教會的實質,因而英國民間逐漸出現了一個新教——清教。到伊麗莎白時候,開始採用清教的一些主張改革英國國教,但是改革並不徹底。到1640年,英國的清教徒開始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方面,受到加爾文教的影響,出現了胡格諾派。1562—1592年,支持天主教的勢力和胡格諾派勢力進行了30年的內戰,最終以天主教的的支持者亨利四世勝利,但他也承認了新教的信仰自由。

在西歐各國宗教改革正大步前進的時候,信仰天主教的國家開始結為聯盟,干預各國的改革。1566年,西班牙哈布斯王朝控制下的荷蘭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西班牙派軍隊鎮壓,但是又引發了荷蘭的獨立戰爭,在英法的支持下,荷蘭於1581年取得獨立。1588年,西班牙派遣「無敵艦隊」討伐英國,結果遭到慘敗。1589—1598年,西班牙企圖干涉法國的宗教運動,也遭到了失敗。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英西海戰

隨後,西班牙、奧地利和德國的部分邦國組成「天主教聯盟」,而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丹麥等組成了「新教同盟」,雙方發動了「宗教戰爭」(1618—1648)。最終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合約劃定了雙方勢力範圍,承認新教和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在這場戰爭後,西班牙霸權衰落。該合約確立了國家之間的主權和平等原則,有效地維護了民族國家的存續,是近代歐洲國家形成的一個重要節點。

歐洲中世紀結束的重要標誌——宗教改革:拉開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哈布斯堡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