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服飾文化的英譯

滿族服飾文化的英譯


文化翻譯觀與滿族服飾文化的英譯

於 丹 李艷紅

(吉林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國家重視和提倡繼承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對文化翻譯興趣倍增。作為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之一的滿族文化擁有深厚的積澱,值得對外翻譯與傳播。作者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談滿族服飾文化英譯問題,以期提高國內人士對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視,同時希望更多譯者以翻譯的形式對外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溝通。

關鍵詞:文化翻譯觀 滿族服飾文化 英譯研究


一、引言

當今最高領導人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將中國優秀文化成果向全世界傳播出去,促進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文化的核心是人,因為有人的創造所以有文化,只有人能弘揚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時代背景下,將中國文化外譯傳播出去是弘揚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如今翻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重新定位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承載著更多人類溝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筆者在文化翻譯觀的基礎上淺談利用翻譯弘揚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希望未來通過譯者們的努力可以增加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鑒,使中國文化對全球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文化翻譯觀

從歷年翻譯研究可以知道普通的翻譯理論研究的兩大方面是語言和文化,繼語言之後,文化是另一個重要的翻譯研究方面。許均認為,將翻譯研究的重點從語言對比和價值評判轉移到兩種文化上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研究視野。楊仕章從四個方面解釋「文化翻譯」的界定:(1)文化翻譯是一種翻譯策略。文化翻譯是為了迎合目的語文化把源語各層次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轉換成目的語中加入某種文化信息。這裡淺析文化轉換和文化移入,文化轉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文化對等,而文化植入可以獲得一個透明文本,這個透明文本能夠反映出原文化特徵。(2)文化翻譯是一種翻譯內容。文化翻譯是語言為載體的微觀變化。文化翻譯中的原文語言包含文化信息和意義;它是一種翻譯特性 (楊仕章,2006)。這裡的文化翻譯實際指文化傳播。廣義的文化翻譯實質上指一種跨文化交流,翻譯是文化溝通手段,譯者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中介(蔡平,2008)。這裡的文化翻譯指的是在跨文化層面進行的轉換、溝通、交流。(3)文化翻譯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領域,它是「文化翻譯研究」的簡稱。筆者在此篇文章里主要藉助文化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希冀以翻譯形式將獨有的中華文化展現出來,讓世間眾人體會中華文化的美與靈,增加文化之間的交流。

翻譯的基本原則是信,這是鐵打的規律,文化翻譯作為翻譯的一個次範疇,當然不例外,但是在信的基礎之上,文化翻譯有自己的特性,既要傳達原文的字面含義又要傳達原文的文化意義。這就要求翻譯傳達文化時,不僅要「信」,而且要考慮譯語接收者理解文化的習慣和方式。

三、滿族服飾文化及其英譯研究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國內外人士對於滿族文化的興趣大增,清朝滿族的服飾文化是一個重要的代表標誌。在這兩部劇中,人們可以發現,在耳飾方面與以往清宮劇有著大大不同,嬪妃或皇后雙耳上都是一耳戴三環,大家不禁想問一個人帶六個耳環有些奇怪。其實這是清朝滿族耳飾的一個傳統,耳飾是滿族服飾的標誌。清代的耳飾主要包括耳墜、耳環。以金屬為主體材料製成的環形耳飾稱為耳環,耳墜是在耳環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上半部分是圓形耳環,耳環下再懸掛一枚或多組墜子,在耳環的製作上與現代沒有太大差異。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婦,皆左右耳各戴三具耳墜,俗稱「一耳三鉗」(高春明,2001)。

這「一耳三鉗」該如何翻譯才能讓譯語接收者明白其含義呢?首先,要明白其中的意思。「一耳三鉗」就是在每隻耳朵上由上到下扎三個耳眼,縱向排列(高春明,2001)。筆者將其譯為「three earrings on one ear」。這樣翻譯的原因有三點:(1)直白翻譯出一隻耳朵上有三個耳環,達到「信」;(2)雖然三隻耳環縱向排列,但是依據人耳的生長原理,絕對不可能按照筆直的縱向排列三隻耳環,所以不論是vertical還是longitudinal都不合適;(3)依照中文「一耳三鉗」的標題短語式構造,譯文沒有使用太複雜的介詞和其他,但是如果按原文排列句式死譯為「one ear,three earrings」又太過簡單,想必譯語接收者不能明白含義和真實的戴法。而後到了清朝中後期,這種「一耳三鉗」的習俗發生變化,逐漸演變為「一耳一鉗」或「一耳三環」,也就是在每隻耳朵上只扎一個耳眼,耳飾的形式有所變化。

乾隆帝曾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筆者將其譯為:Emperor Qianlong once said,「Manchu Ladies shall wear three earrings on each ear, which is the originally old tradition of Manchu, no one shall change it.」

清朝的滿洲有八旗制度,清代滿人全部編入八旗,分屬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原文中的 「旗婦」指的就是八旗中的女子,所以筆者將其譯為「Manchu Ladies」。「原系滿洲舊風」使用文言文用詞法,含義是「原本是滿洲的舊風俗」,筆者將其譯為「the originally old tradition of Manchu」。

除了耳飾吸人眼球外,相信人們對於宮廷服飾刺繡圖案的含義也饒有興緻。皇帝的吉服袍,即龍袍,綉文金九龍。周身列有十二章紋飾,包含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紋飾有獨特的含義和象徵意義,筆者嘗試翻譯其中幾項:

(1)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

The Sun,Moon and Star are absorbed their light as the glory of shining.

「三光之耀」中的「三光」指的就是句子開頭的「日、月、星」,所以在譯文的後面就不再重複「三光」,以「the glory of shining」表達其「耀」,光輝、閃耀、璀璨。

(2)山,取其能雲雨或說取其鎮重的性格,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

The Mountain is taken as the character of benefiting people and showing its authority,which symbolizes that the Emperor can govern the nation in peace with huge authority.

毛傳中云:「山出雲雨,以潤天下,」可見山與雲雨有千絲萬縷之聯。這裡的「雲雨」應指意恩澤,如《後漢書·鄧騭傳》中有云:「托日月之末光,被雲雨之渥澤。」筆者使用「benefiting people」,意指恩澤百姓,造福萬民。

(3)龍,能變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徵人君的應機布教而善於變化。

The Dragon is embodied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Immortal with the ability of a variety of changes,and it symbolizes that the Emperor gives a prompt teaching and is good at changing.

筆者沒有將「神」譯為「God」,完全考慮譯語接收者的文化習俗,西方人信奉的神是 「God」,將「龍」視為 「evil」,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evil絕對不可以和God對等;中國人將「龍」視為眾「神」之一,是皇家的象徵,這是典型跨文化例子。筆者將「神」譯為符合中國人習慣的「Immortal」。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忠實於字面的含義,更努力傳達其隱含的文化含義,讓譯語接收者讀懂譯文意思,不能造成不同文化間的誤解。

(4)宗彝,謂宗廟之鬱鬯樽,虞夏以上取虎彝、蜼彝,虎取其猛,蜼取其智或說取其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

Zongyi is the Yuchang goblet of Zongmiao,the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Since Yu and Xia Dynasties,people have inclined to the symbols of tiger and Wei,a long-tail mon key.The tiger is taken as fierce,and Wei as wisdom and filial piety.Zongyi is used to express one enjoys self-knowledge and the virtue of strong power.

這裡的「宗彝」指天子祭服上所繡的虎與蜼的圖案。蜼是一種長尾猿猴,古人傳說其性孝,故取其孝意。這裡筆者仍然採用音譯法,將「宗彝」譯為「Zongyi」,後面的譯文解釋其含義,但筆者認為應該將中國特有的辭彙直接音譯出來,讓國外友人了解中國文字及其內涵的文化,這一點和 「宗廟」一樣,都是中國古時特有的特色辭彙,後面加上註解譯法「Zongmiao,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可以將意義表達得更完善。


四、結語

翻譯研究主要圍繞語言與文化兩個內容,語言與文化看似是獨立的兩個個體,實則不然。蔡平認為,語言中如果缺少了文化,只剩一具空殼,就會失卻所有靈性。滿族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服飾文化曾在清朝時享譽一時。筆者在翻譯過程中比較偏向譯語接收者的思想和風俗,同時保留中華文化獨有的文字和文化風格,僅以此篇表達對中國優秀傳統的愛慕之意、驕傲之感,同時希望中國文化能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外友人的喜歡,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每個華夏子孫的光榮職責。

參考文獻:

[1]曾慧.滿族服飾文化研究[M].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

[2]蔡平.文化翻譯研究[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8.

[3]蔡平.「文化翻譯」的困惑[J].外語教學,2005(7).

[4]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許均.翻譯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6]楊仕章.文化翻譯學界說[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6(8).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印第安薩滿文化與滿族薩滿文化比較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7JD33。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辛亥革命時的喀什哥老會
滿洲八大姓與金代女真姓氏的繼承關係

TAG:付春兵 |